三十六计

本章节目录

第1章、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得周全严密,往往容易大意,常见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机密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极大公开的事物里有极大的机密。

【赏析】

本计是指人们平时对待事物,由于对某些事物习以为常了,也就没有了怀疑,慢慢地滋生出松懈、大意,是一种以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作战争伪装或掩盖某种军事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致胜目的。   

第二计 摇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而后再打;攻打势气旺盛的敌人,不如攻打虚弱的敌人。   

【赏析】

围魏救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个成功的谋略,此计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入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或者说一举多得。围魏救赵在政治斗争中表现为:要围的对象是第三方,从而解救处于围困之中的友军。这里的友军可以是联盟军,也可以是一方以利益许诺暂时的友军或者说有利害关系的友军,还可以是针锋相对的非联盟军,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入侵者侵犯到他们各自的利益时,而暂时联合的敌人。不管哪样的友军,他们之间有某种利益相联系,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地去相助友军解围。围魏救赵之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从表面上、浅层次上去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深层次上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友的主意尚未明确时,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出力,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   

【前人之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译文】

攻打已显露出来的目标,而另一种势力又有所增长,且将有所行动,这时应借此种势力,用来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列了郐国的豪杰、良臣、辩智、勇敢之人的名单,张贴布告,说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分别给他们封官爵,并在城郊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以为这些豪杰、良臣、辩智、勇敢之人要勾结郑国叛变,便把布告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尽了。郑桓公得到消息,马上派兵去攻打郐国,结果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赏析】

借刀杀人,是为了给自己的实力保留余地而巧妙地利用友方和敌方矛盾而达到对自己有利的谋略。当敌方行动已十分明了时,就想方设法诱导友方快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实力因而可以保存下来。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迫使敌人处于围境之中,不需使用武力;敌人的强势消耗了,己方的力量也就增强了。

【前人之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译文】

这是调动敌人的策略。兵书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闲;后进入战地仓促与对方作战,就会出现疲劳作战被动的局面。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能够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会让敌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兵书上主要是讨论对敌作战的方法,这里主要是讨论战争或者战斗的形势。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等待敌人,然后再歼灭他,而是强调化繁杂为简单,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小的行动应付大的行动,以抓住事物关键,从容地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比如像管仲以军令放在内政事务之中,以实实在在加强战备;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坚守雁门关,久不出战,只是不断地充实、壮大自己,最后大破匈奴。

【赏析】

本计的精妙之处是:要让敌方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并非一定要用进攻的方法。这里取胜的方法在于己方把握好主动权,见机行动,能够应对千变万化局面,以静制动,制造假像来迷惑敌人,从而创造有利的战机,不要让敌人反过来迷惑自己,要抓住敌人致命的弱点,从而进行有利的打击。所以,不要把以逸待劳的“待”字错误地理解为消极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处境危厄时,就应乘机获得利益。因为刚强决定于柔弱。

【前人之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困,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译文】

敌人国内***不堪,就乘机占领他的领土;敌人受到别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他的民众;敌人内外受困,就乘机占领他的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留下来的机会谋划去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带领军队到黄池与各个诸侯会盟的时候,趁着国内空虚的机会,乘势发兵大举进攻,很快就灭掉了吴国,获得了大的胜利。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敌方的正处于危难或困境中。敌方的危难不外乎有三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内忧兼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农民起义,内战不断等等都是内患;外敌入侵,外敌要挟等等都是外患。内忧兼外患既有内忧的情况又有外患的情况,敌人有内忧,就占他的土地;敌人有外患,就去夺他的百姓;敌人内忧外患兼有,乘机吞并他的国家。本计的精妙之处,就是利用敌人正处于危难或困境时,乘机出兵攻击,从而轻而易举地获胜。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

【译文】:敌人心志混乱不清而憔悴不堪,不能预料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显示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的现象;利用他们的心志混乱不清的机会,消灭他们。

第2章、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诳骗,并不是长时间的诳骗,而是在诳骗之后,把真象推出。把小虚变成大虚假,在极端的虚假之后,采取极端真象的行动。

【前人之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译文】

没有显露出有,这就是欺骗。欺骗行为不可以长时间使用,长时间使用容易被对方察觉,所以,空的不能始终让它空着,使无变成有,这就是由假变成真,由虚变为实。自始自终无不可以打败敌人,但是转变成有的话,就可以打败敌人。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围困雍丘城,雍丘城守将张巡命令士卒捆扎1000多个草人,给它们披上黑色衣服,夜里用绳子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卒争着用箭朝草人射去,张巡一夜之间得到数十万支箭。以后,张巡夜里再把人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卒觉得好笑,以为又是草人,并不加防备。于是,张巡选派500名勇猛士卒,连夜吊下城去,袭击令狐潮的大营,烧毁营帐,把令狐潮的部队追杀到十几里远。

【赏析】

本计可分为三步:

  • 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信以为真;
  • 第二步,让敌人识破己方制造假象,让敌人放松警惕;
  • 第三步,己方突然变假为真,让敌人仍然觉得是假。

这样,敌人已被己方所迷乱,主动权就轻而易举被己方掌控。使用此计有两点要注意:

  • 第一,敌方的指挥官性格是多疑的,要过分的谨慎,此计很容易立竿见影。
  • 第二,要抓住敌人处于迷乱的时机,迅速变假为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此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真假要有先后,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很容易被敌人发觉,难以胜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处于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击敌人,等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即被击溃。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故意装着佯攻的行动,利用敌人决定,重兵在某地固守的时机,悄悄地实行真实的行动,乘虚而入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利。

【前人之语】

奇出于正,无正则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曰:“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译文】

出奇制胜的用兵方法出自正常的用兵道理。如果没有正常的用兵道理,也就不会有出奇制胜了。不公开地修复栈道,暗渡陈仓也就不会成功。三国时期,魏将邓艾屯兵于白水的北面,蜀军大将姜维派廖化在白水的南岸安营扎寨。邓艾对他的部将们说:“姜维突然把他的军队退了回去。我军的兵力较少,按照兵法讲,他应该不等架桥就渡河来攻打我军。我料定姜维是为了斩断我军退路,派廖化驻扎在河边想牵制我军,他自己则带领部队袭击洮城去了。”于是,邓艾带领部队连夜急速行军,抄近路赶到洮城。姜维的部队果然正在那里涉水渡河。邓艾率军先到一步,坚守洮城,因而洮城没有被姜维攻破。这是姜维不会运用“暗渡陈仓”的计谋,而邓艾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他用的是“声东击西”的计谋。

【赏析】

本计是利用敌人被己方“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共同之处,都是迷惑敌人以及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二者的差异之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进攻地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进攻路线。

本计的精妙之处,是制造从正面进攻的假象来掩护真正的进攻路线,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情况下潜入敌人的后方,乘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迅速出击,从而战胜敌人。

第九计 隔岸观火

【原文】:阳乖序乱,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当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时,己方应等待内部反目成仇,就会不攻自破。己方顺其自然,自然会有所得,若想要有所得,就不能操之过急。

【赏析】

隔岸观火,就是利用敌方与他方的矛盾或者敌人内部矛盾,让他们相互斗争,这时,不可以攻打他们,免得促成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己方。最好的方法是观其势,顺其变,让他们互相厮杀,双方力量自然会慢慢削弱,等到两败俱伤之时,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本计的精妙之处,就是利用敌方与他方的矛盾或者敌方内部的矛盾,进行“打劫”。敌人内部矛盾可以是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用人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敌人的内部矛盾产生了,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加深,直至激化,最后到爆发,这时,己方应“坐山观虎斗”,不宜攻打任何一方,而是让双方的力量消耗殆尽,便能轻举获胜。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文】:表面上使敌人深信不疑,并使其安下心来,麻木松懈,在暗地里却谋划制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乘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防范措施,这就是外表上友善、柔和,内心却深藏杀机。

【前人之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召诸将饮,会有叛卒数千,亡奔夏境。堠骑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译文】

《孙子兵法》说道:“敌人的说话谦让卑下,这是要发起进攻的征兆;……没有预先相约而突然请求讲和,一定是另有图谋。”所以,凡是花言巧语、满脸微笑的敌人,都是内藏杀机的外在显露。宋代曹玮在渭州任知州时,号令严明,西夏人都很怕他。有一天,曹玮正在和各个将领饮酒,突然有几千名士卒叛变,逃往西夏国去。当边防侦骑前来禀报时,将领们个个大惊失色,而曹玮却谈笑和平常一样,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这件事,并且不紧不慢地告诉侦骑说:“他们是遵照我的命令去投敌做内应的,你不要张扬出去!”西夏人得到这个消息,以为这些人是被派来袭击他们的,就把这些人全都杀死了。此计是曹玮临机应变谋略的应用。再比如越王勾践被俘后做吴王夫差的奴隶,竟然使夫差长期受蒙蔽而变得没有疑心,也是这样子的。

【赏析】

笑里藏刀是一种表面友好却内藏杀机的谋略。表面上装出真实可信,和蔼可亲,以假慈悲换取真慈悲,以虚情假意换取真心实意,而实际上却使敌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从而轻而易举获胜。

第十一 计李代桃僵

【原文】: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文】:当局势发展到必会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损失而保全大局的利益。

【前人之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而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译文】

己方和敌方的情况,各有优势与劣势。在战争中,各个方面都超过敌方是很难做到的。决定战争胜负,在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优势与劣势的较量。而在优势与劣势的较量中,也有劣势战胜优势的秘诀。比如赛马,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这一类例子,则是带兵打仗的指挥人员独有的诡计和谋略,并不可以用一般道理能推测出来。

【赏析】

李代桃僵在军事上指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或者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胜利的谋略。两军对峙,敌强我弱或实力相当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作战谋略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可变弱势为强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所知晓,他在田忌的赛马处于劣势情况下,仍使田忌以二比一获胜。但是,在军事上不可以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用孙膑赛马之计攻打魏军,孙膑却认为此方法只是为了赢取赛马游戏的胜利不能与作战相提并论。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得两胜一负,而是大量地消灭敌人。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实力相当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上军迅速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损失,但是敌人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快被击败。田忌迅即指挥己方的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人的中军,胜利后,三军合击,一起攻破敌人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处于了优势,终于获胜。李代桃僵,就是趋利避害。将帅的聪明之处,在于要会“算账”。古人所说:“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全局的胜利,是明智之举。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原文】: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译文】:敌人再微小的疏忽,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要争取到,让敌方的小疏忽成为己方的小得利。

【前人之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译文】

在大部队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空隙有很多。利用敌人的空隙和过失便可取得利益,不必要通过战争的途径来获胜。打胜仗时可以运用此计,打败仗时也可以运用此计。

【赏析】

顺手牵羊在军事上指看准敌人在移动中出现的疏忽,抓住了敌人的软肋,从而有机可乘,获取胜利。敌人大部队在行军的过程中,漏洞肯定不少。比如,大军急于前进,各部行军速度不同,可能造成给养困难,步调不一致,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就会越多。看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出击,只要对己方有利,不一定要完全取胜。这种方法,胜利方可以运用,失败方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打入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攻敌人的“软肋”,从中得利。古人所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说,要善于抓住战机,乘机得利。当然,这种小利是否要必得,还要考虑全局,只有不会出现“因小失大”,小利才可以夺取。

第3章、攻战计

第十三 计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有了疑点就应当查实,在察看清楚之后作出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察看,是对付敌人阴谋的重要手段。

【前人之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也。”

【译文】

当敌人的实力还没有显露出来时,而把他的阴谋深藏着时候,不可轻敌贸然进攻。此时,应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各个不同方面去探清他的锋芒所在之处。《孙子兵法》说:“军队附近若有险地险阻、低洼沼泽、芦苇丛生、山林、繁茂草茅的地方,必须仔细地、小心地反复搜索,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可能隐藏奸细和伏兵的。”

【赏析】

打草惊蛇在军事上指敌人兵力没有暴露,行踪隐蔽,动向不明时,切不可盲目攻敌,应当查清敌人主力位置,运动状况再作决定。

兵法上对行军的路旁的周围情况,都作了一些分析。兵法认为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这些地方是敌人最容易隐藏的地方。这时,己方不能麻痹大意,稍有疏忽,便会“打草惊蛇”而被伏敌所歼。可是,战场上情况复杂多变,有时己方设下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有很多。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人发觉己方的意图而采取主动的出击;二则指用佯攻的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己方设下的伏兵之计,聚而歼之。

第十四 计借尸还魂

【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凡是自身有作为的人,就很难受他人的驾驭和控制,因而不可以为我所用;凡是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往往可以借来用以达到某种目的,也就是说可以为我所用。将自身难以有所作为的人加以驾驭和控制,这里的道理,如同幼稚愚昧的人需要求助见多识广的人,而不是倒过来说见多识广的人需要求助于幼稚愚昧的人一样。

【前人之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守者,皆用此也。

【赏析】

借尸还魂在军事上指利用或凭借某种力量来达到己方所要达到的目的策略。战争中会有这样情况,双方都有相当的势力,一般难以驾驭,不好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势力的,往往要寻找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强大的势力,往往能达到取胜的目的。能够取胜的关键一点,即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有时,己方即使受到挫败,处于被动局面,如果能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就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发展势态,才能达到取胜的目的。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般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把自己说成是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赢得他人拥护,以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前面讲的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打着别人的旗号,来号召戍卒共同推翻秦朝就是一个例证。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利用天然的条件去困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敌人占据坚固或艰险难攻的守地,主动进攻会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前人之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仓崤谷。诩军不进,宣言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译文】

《孙子兵法》说:“攻城是最下策。”如果去硬攻坚城,就可能招来失败或者灭亡。敌人既然已占领有利地形,就不能从他手中硬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处于主动的地位,还有力量上又占有绝对的优势。敌人处于主动地位,占据有利地形,如果这里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守地来向己方进攻的;敌人既然在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除非己方能够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这些条件,不然就很难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率数千兵马,将虞诩的部队围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全军停止进发,同时对外宣称要请求朝廷派兵援救,而且一定要等到援兵来后再继续前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朝廷援军一时半会也到达不了,便让部下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抢夺财物。虞诩乘着羌兵分散的时机,日夜行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前进百余里。他又命令士卒在做饭时,同时要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陆续赶到,便不敢逼近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对外宣称要等候援军到来的时候再继续进军,乘着羌人分兵抄掠的空隙,这种是用利诱的方法将羌兵分散;他们不分昼夜地急速行军,就是在争取时间,用战机让敌人处于被动局面;并且增加灶数,就是人为的用假相迷惑羌兵,使羌兵误以为朝廷援军已陆续赶到。

【赏析】

调虎离山的字面上意思是指引诱老虎出山,以便对老虎进行有利的打击。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策略。它的核心在“调”字上。“虎”,指敌人,“山”,指敌人占据的有利地形。如果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并且兵多将广,防守严密,城墙坚固,此时,己方不可强攻硬夺,而是避锋取弱。正确的打击方法是设计引诱,把敌人引出有利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己方有利的地方,这样做才可能赢得胜利。

此计讲的是这个道理,如果在战场上遇到强敌,要善于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坚固的防地,丧失他的优势。诱敌人上当受骗,使他处处皆难,举步维艰,由主动变为被动,而己方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孙子兵法》云:“攻城是最下策。”如果不顾条件地强攻坚城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当敌人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强攻硬夺城池。应该巧妙地利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出坚固的守地,引诱到对己方有利的地形,己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等条件,定会打败敌人。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逼迫敌人太紧,就会遭到拼死反扑,让敌人逃走,反而会削减敌人的气势。追击敌人,紧紧地追随他,不要过于逼迫他,消耗他的精力,消磨他的斗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去捕捉他们,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赢得胜利,按需卦的演推方式等待,让敌人误以为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

【前人之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译文】

这里“纵”的意思,并不是指将敌人放跑了;而指的是要跟随他,只是稍微放松一些而已。《孙子兵法》所说的“穷寇勿追”,也是这个意思。所说的“不追”,并不是说没有必要追赶了,只是说不要把敌人逼得太紧。诸葛亮之所以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采取放了他而又跟随他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才可以曲折迂回地向前推进,一直跟踪孟获进军到不长草木,不种五谷桑麻的荒凉地方。诸葛亮的“七纵”孟获,有开辟、拓展蜀汉土地之意,但是更重要的是借助孟获的威望来收服南方各少数民族,严格地说这并不属于兵法的范围。如果从战争角度看,既然把敌人给捕获住了,那么也就不能把他给放了。

【赏析】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矛盾的一对,军事上,“擒”,是最终目的,“纵”,是策略。古人有“穷寇莫追”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用怎样的方法去追。把敌人给逼急了,只好集中全力,以死反扑。不如暂时放敌人一条活路,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让他们丧失警惕,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然后乘机行动,一举消灭敌人。

“擒敌”,只有消灭敌人,夺得地盘,才是最终目的。如果逼得“穷寇”无路可走,敌人可能狗急跳墙,拼死一搏,以获得生存的希望,这样做往往会损兵折将,是百害而无一益的。放敌人一条活路,不等于纵虎归山,目的在于逐渐瓦解敌人的斗志,让其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寻找歼灭敌人的机会,以达到消灭敌人,夺得地盘目的。诸葛亮七纵孟获,并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稳住南方,利用孟获的威望,也就巩固了蜀汉的政权,扩大了地盘,增加了实力。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的主帅,一般不常见。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的主帅不可放掉,以免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诸葛亮认为南方要安定下来还要靠此人,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随即采取“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主动权至始至终在自己的手中,最后,终于达到收服孟获的目的。从“七擒孟获”的故事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

第十七 计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在于用对方想要出现的假象来引诱他,使敌人受骗而不怀疑。从而更有利地打击受骗敌人。

【前人之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逐。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译文】

诱惑敌军的方法有很多,最巧妙的方法,不是在近似之间,使敌人感到像又不像,而是要以类似的东西,去牢牢地迷惑敌人。用虚张旌旗、鸣锣打鼓的方法去诱惑敌军,这就是属于疑似的一类;用年老体弱的士卒,或者制造粮足或粮无的假相去诱惑敌军,这是属于相同的一类。如同春秋时期楚国派兵去攻打绞国,屯兵于绞国都城的南门之外。莫敖屈瑕向楚王献计说:“绞国很小而且君臣很轻狂;轻狂的人往往缺少谋略。请求采取不派士卒保护为我军砍柴的人,用这办法去引诱他们。”楚王采纳屈瑕的计谋。于是,第一天,让绞军抓走了猿园个砍柴人。接着第二天,绞国士卒争着出城,将楚军的砍柴人往山中赶。而楚军则一方面派兵把守绞城的北门,斩断绞军的归路;一方面派兵在山下埋伏,因此大败绞军。结果,楚军迫使绞国与楚国订立城下之盟,得胜而回。又如春秋时期,齐国的军师孙膑,用减灶的办法,将魏军引入埋伏圈,从而杀了魏将庞涓。

【赏析】

此计运用于军事上指用相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上当,中己方设下的圈套,然后伺机打败敌人的谋略。“砖”和“玉”,是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蝇头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获取大的胜利。“引玉”,是作战目的,“抛砖”,是作战手段。钓鱼需要用诱饵,先给鱼儿一点儿甜头尝,它才会主动地上钩。给敌人一点小便宜占,才有可能误入己方设计好的圈套,以挫败敌人。

在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千变万化,最精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要用极其相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旌旗招展、鼓声震天来诱惑敌人,属于“疑似”法,这种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财物之法诱敌,属于“类同”法,这样做,很容易让敌人上当受骗,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为“类同”法较之“疑似”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有误。使用此计,要充分了解敌人将领,这样才能打败敌人。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与敌作战,敌人将领的头脑比较死板,不会灵活应变,可以用利益来诱惑他,他因贪利,而不知道有害处,就可设下伏兵来攻击敌人,便可以打败。兵书上说:用利益来诱惑敌人。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溃击敌人的中坚力量。捕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使敌人瓦解。无首的群龙在旷野的大地上厮杀,已经到了末路。

【前人之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剡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译文】

取得了胜利,不要急于乘胜掠夺敌人的武器装备、财物,这样对己方才会比较有利。贪得蝇头小利而遗忘了全局的胜利,其结果,只能是士兵得到些蝇头小利,给将领的背上负担,对主帅造成危害,以至于前期取得的战绩丧失了。取得了全局胜利,却不致力于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不捉拿敌军的主帅,那是等于放虎归山。捉拿敌人主帅的方法,不能只看敌人的指挥旗在什么地方,而应细细观察敌人的军事行动首先是从哪里发出的指令。以前,张巡与尹子奇交战,张巡率领部下冲进敌人阵营,杀到尹子奇的指挥旗下,敌营顿时慌乱,被张巡部下斩杀敌将50余人,杀死敌人士兵5000余人。张巡想用箭射死敌人的主将尹子奇,但是又不认识他。于是张巡就命令部下削秸秆做箭,被射中的敌人发现变得很庆幸,认为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便跑去禀报尹子奇。张巡利用这个机会看清了尹子奇的样子,立刻叫部将南霁云向他开弓放箭。南霁云一箭射进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要捕获他。这样,尹子奇不得不收兵退了回去。

【赏析】

此计运用在军事上指打败了敌军主力,捕获了敌人的首领,使敌人群龙无首,没有了核心领导力量,便可以瓦解掉敌人。

擒贼擒王就是擒住敌军核心领导人物,使敌人陷入混乱之中,便于彻底地消灭掉。己方指挥员不能满足眼前的胜利,要纵览全局,扩大胜利战果,以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果错失良机,放走了敌人主力军或者敌人的核心领导人物,就好比是在纵虎归山,贻害无穷。

在战争中,能够战胜对方,是最终目的。如果满足于小胜而失去了获取大胜的机会,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帅的失策。赢得了小胜,而不去击毁敌人的主力军,不去摧毁敌人的总部,捕捉敌人的核心领导人物,那么这种胜仗只算是“蝇头小利”,敌人仍然有能力对己方进行反攻,为了能够彻底瓦解敌人,首先,在作战前,要对敌人兵力分布等情况了解清楚,特别是对敌人主帅的心理和性格要了解清楚,然后制定诱捕敌军首领的策略,生擒敌军的首领。在两军交战时,不论是强敌,还是弱敌,只要能够生擒敌军的首领,便可以瓦解敌人。

第4章、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不要去攻打敌人力量最强的地方,而要设法削弱敌人力量的来源,从履卦的原理出发,采取以柔克刚方法战胜他。

【前人之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译文】

水烧得沸腾靠的是力量,即火力。用猛火烧沸腾的水,自然锐气无法阻挡。干柴,是产生火力的根本,猛烈的火势就是靠它才形成的。但干柴本身是温而柔的东西,人们用它是不会受到伤害的。所以,凶猛的火力虽然难以阻挡,但要减弱它的火势还是有办法的。《尉缭子》说:“士卒对敌作战,有十足的勇气,就敢于拼命战斗,勇气丧失,就会逃跑。”瓦解敌人气势的方法,就是要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东汉时期,吴汉任大司马时候,有敌人乘夜偷袭汉军的军营。营中士卒一片惊慌并且局面混乱,而吴汉却安然不动在床上静卧。将士们听说吴汉这般沉着冷静,情绪才稳定下来,不一会儿,营中也就安稳下来了。这时,他便起床挑选了一支精锐部队,乘夜出击,从而打败敌人。这里,吴汉采用的策略就是不与敌人正面交战,而是先设法削减敌人旺盛的气势。北宋时期,薛长儒时任汉、湖、滑三州通判,驻守在汉州时,数百名驻守州城的士卒叛乱。他们准备打开营门,企图要谋杀知州和兵马监押。有人前来禀报,知州和监押都不敢站出来。薛长儒挺身而出,走到军营前,从破损了的城墙翻身入营,对参与叛乱的士兵晓以利害,说:“你们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来!凡是策划叛乱的人站到左边,凡是被迫跟随的人站到右边。”于是,没有参与策划叛乱的数百名士兵站到了右边,只有13名策划叛乱的人冲出营门逃跑了,分散躲入营外的村落里,不久被捕获。当时民众说:“如果不是薛长儒挺身而出,全城就要遭受苦难了。”这里就是用攻心夺气的谋略。或者说:当两军敌对时,突然袭击强大敌人的弱点,削弱了敌人的攻势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赏析】

本计运用于军事上指面对强敌不可正面交战,而应该避其锋芒,打掉敌人的旺盛气势,再伺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致命的要害点,很多时候,抓住敌人致命的要害点就能够影响战争的动向,抓住敌人致命的要害点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弱为强,化少为多。己方指挥员要判断准确,抓住战机,攻敌人致命的要害点。比如粮草辎重,若能乘机夺取,敌军就会不战自乱。

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或者心理攻势,从政治上或者心理上来震慑敌人,来打压敌人的旺盛的气势,使己方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为彻底的打败敌人作准备。不管敌人有多么强大,也会有弱点,只要己方能抓住敌人的弱点,来个突然袭击,打得敌人猝不及防。发挥己方的优势,攻敌人的薄弱之处,这些薄弱之处往往是敌军的致命的地方,只要己方一举攻破敌人的薄弱之处,敌人的强势就会变弱势,只要己方抓住有利战机,便可一举打败敌人。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在古代战争中常见于一方袭击另一方的老巢、仓库,断其运输补给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原文】: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趁着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情况下,利用其力量弱小和没有主见,使他们归降己方,就像《周易》随卦象辞说的:人要顺应天时去安排作息,到了夜晚就当入室休息。

【前人之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敌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曰:“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译文】

****不定的时候,有几种冲突力量的存在。弱小的人顺从谁或反对谁都没有自己的主见;敌人被蒙蔽而没有发觉。己方应当立刻把这股弱小力量争取过来。《六韬·兵征》写道:“军队多次受到惊慌,造成军心不稳,又因为敌人估计对方过强而产生畏惧心理:互相说着不吉利的话;士卒互相施眼色;谣言四起,听信谣言;不惧怕严厉的法令,不尊重将帅,这些都是衰败的征象啊!这样的“鱼”,在混战的时候,应该趁机捞捕它。例如:刘备得荆州、攻取西川,都是用这样的计谋。”

【赏析】

本计在军事上指当敌人处于混乱中变得迷乱不清时,乘机战胜敌人的谋略。在风云变幻的战争中,较弱一方常常会有疏漏之处,这时就有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这个可乘之机不能只靠等待,而应主动去制造这种可乘之机,一方主动把“水”搅浑,制造对己方有利的战争条件,然后乘机行动,最后以达取胜的目的。此计还运用《周易》随卦象辞,是说打仗时候要善于抓住敌人的疏漏之处,而己方见机行事,使乱则顺己方之意,便可乱中获利。敌军混乱不清时,一定存在着各种互相冲突的方面,那些较小的力量这时都在为自己的出路考虑,到底要投靠哪一边,一时举棋不定,还有后顾之忧。这时,己方就要乘机把“水”搅浑,从中得利。其中列举了敌人的衰弱征状:全军多次受惊,军心不稳,发牢骚,说泄气的话,传递小道消息,谣言四起,不遵守法令,不尊重将领等等,可以说“水”已开始浑了,就应该乘机摸“鱼”,从中得利。运用此计的关键是将帅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想方设法把“水”搅浑,战争的主动权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二一 计金蝉脱壳

【原文】: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原貌,完整地保留既定战斗姿态,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要在敌人迷惑时转移其主力。

【前人之语】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我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已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墓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鸣鼓,若向懿者,懿退,于是仪结营而去。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译文】

同友军联合来攻打敌人,要不动声色地细察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如果发现另外一个敌人,必须保持原来的阵形而去迎战敌人。“金蝉脱壳”并不是逃跑了事,它是一种分身术。因此,当己方大部队转移后,依然要高挂旗帜,锣鼓喧天,像真的一样保留原来的阵形,这样可以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友军也不会有所怀疑。等到己方摧毁别处敌人返回时,友军和敌人才有所发觉,或者还没发觉。“金蝉脱壳”是与敌作战时,暗中抽走精兵去袭击别处的敌人的谋略。例如: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时死于军营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兵追来。姜维命令杨仪指挥军队擂鼓装着进攻,其矛头是指向司马懿的大军。司马懿见状便率军撤走。于是,杨仪得以保持完整的军队回到营中。又如南朝时期的宋将檀道济被北魏军包围。檀道济命令部下全都戴盔披甲,而自己则是穿着便装,坐在车上,率军从容不迫地走出敌人的包围圈。北魏军害怕宋军设有埋伏,因此不敢追击,于是檀道济率领军队得以安全回营。

【赏析】

本计用在军事上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的进攻,撤退或转移,以实现己方的军事力量大转移来保存实力的谋略。此计是较弱方正处于险境之中,而采取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护住自己的主力免受毁灭性的打击,首先要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要泰然自若,不能慌乱,消极逃走,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摆脱险境,达到己方的战略目标。而己方可以用转移兵力的机会巧妙分兵去打击另一部分敌人。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意思是说己方暗中小心翼翼地转移兵力,稳住对方,己方则乘对方没来及反应时,乘机脱离险境,避免兵马遭受挫伤。“蛊”,意为顺事。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并不是惧怕对方,而是一种分身之术,巧妙地调走精锐部队去攻击别处较弱的敌人。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制造得非常逼真。转移时,与平常作战一样,依然保持原来旌旗招展,战鼓响个不停的架势,这样可以使敌军不敢妄动,友军不生怀疑。在“前人之语”里写到檀道济被敌围困时,带着士卒,自己穿着便装坐在车上,泰然自若地向外围行军。敌军见到,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妄动。最后,檀道济运用此计得以成功脱险。

第二二计 关门捉贼

【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对付弱小的敌人,要围困起来,将其歼灭。如果让他们逃走,再去追击,便极不利于己方。

【前人之语】

捉贼而必关门者,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捉贼的人必须关门,并不是害怕贼逃走,而害怕的是贼逃走以后,反而被他人所得而利用。况且,对逃走的贼不可以再去追击,以免中了他的诱兵之计。所谓贼,是指偷袭别人、诡计多端、行踪飘忽不定的敌人,他们是要消耗己方精力的人,以便实现他们的目的。《吴子》说:“现在让一个不要命的人,隐藏到广阔的田野中,就算派出1000人去追击他,他们也会视而不见,顾虑重重。这是为什么呢?是害怕遭遇偷袭而受伤。因此只要有一个不怕死的人,他就可以使1000个人畏惧。”追击盗贼的人,如果盗贼发现还有脱逃的可能,他必然会与追击盗贼的人以死相搏;如果斩断他的去路,盗贼就可以擒住了。所以,对付力量弱小的敌人,必须围歼他;如果不能做到围歼他,暂时放他逃走也未尝不可。

【赏析】

本计用在军事上指对付弱小的敌人采取四面包围、合力歼灭的谋略。如果让敌人侥幸逃脱,情况就会变得很复杂。紧追不舍,有可能中敌人的诱兵之计。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擅长偷袭的小部队,其特点是行动诡秘,出动迅速,没有固定的行动地点。其数量少,破坏性很强,常会乘己方没有防备,侵扰自己。他们的企图,是使己方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战略目的。所以,对于这种“贼”,不可让其逃跑,而要断其后路,围而歼灭。当然,此计如果运用得好,绝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人的主力军。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害怕敌人逃脱,而且害怕其逃走以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关不紧,让敌人得以侥幸脱逃,不可轻易追击,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击逃敌。书中还举例说明: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野外,你派一千个人去捕捉他,也不易捕捉,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对方突然袭击而受伤。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感到害怕。根据这个道理推测得知,敌人如能逃脱,势必以死相拼,如果截断他的后路,敌人就容易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他逃走也是一种策略,但不可轻易追击。

第二三计 摇远交近攻

【原文】: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凡是受到地势的限制时,攻取就近的敌人比较有利,越过近敌去攻击远敌就比较有害。火往上烧,水向下流,是己方与邻近者离违的情形。

【前人之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译文】

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各方都会不择手段,采用谋略,见机行动,为自己谋得利益。远处的国家不可以去进攻,但可以用一些利益和他结盟;邻近的国家如果去结盟,反而可使变乱会发生在自己的身旁。战国时期范雎的计谋,就是把所有国家相处的远近,作为结盟或者攻击的行动准则,他的道理说得非常浅显易懂。

【赏析】

此计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还是政治上的谋略。这里是“胡萝卜”加“大棒”相互配合运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己方不随便和邻国结盟,而是与远国结盟,这种结盟是为了防止邻国与远国结盟或者远国与邻国结盟从而对自己不利。己方能否成功与远国结盟,这里就要用“胡萝卜”来利诱对方,特别是对与不想结盟或者还在“举棋不定”的远国,就需要用“胡萝卜”加“大棒”来相互配合来达到某种军事上或者政治上的目的。当己方成功地与远国结交以后,就可以对邻国挥舞着“大捧”,把他消灭掉。如果与邻国结盟,常常因近国变乱的发生而困扰自己。

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绝不是长期结盟。消灭近邻以后,远交的国家也就变成了近邻,新一轮的近攻也就不可避免了。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来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的策略,使敌人相互矛盾、离违,而己方可以利用敌人的相互矛盾、离违各个击破。

第二四计 假道伐虢

【原文】: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译文】:处于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当敌方强迫它屈服时,己方应立刻派兵去援助,这会取得弱小国家的信任的,乘机扩大己方的势力。

【前人之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译文】

假道用兵的行动,并不是靠花言巧语所能蒙骗取得的。必须是这个国家正处于这样的情况:如果他不是受到来自一方的威逼,就会遭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定会用武力来威逼他,而己方以不侵犯他的利益进行利诱,利用他存在侥幸的心理,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并控制整个局面。这样,他必定不能保住自己的阵地,所以不须要经过激烈地战斗,就可以把他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期的晋献公向虞国借道伐虢国。晋国将虢国消灭了,虢国的君王姬丑逃到了东周的京城洛邑,晋国部队在班师回朝途中,还是从原路返回,所以,乘机袭击虞国,并把他给消灭了。

【赏析】

在敌我夹缝中的小国,当一方想用武力胁迫他时,而另一方常以某种援助方式来骗取他的信任,乘他没有猜忌时,迅速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他的势力,这就不需要与对方大战一场,便可以将对方控制。有的时候用某种援助方式给对方,对方不定会接受,所以,要善于利用某种条件或者制造某种条件来达到目的。

此计的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假道”,能够找到“假道”的借口,就可以隐藏“假道”的真实企图,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击,便可以取胜。

第5章、并战计

第二五计 偷梁换柱

【原文】: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译文】:采取频繁地更换盟军阵式,抽调盟军阵式的精锐部队,等到它自己日渐败落,然后再乘机加以控制。这就好像《易经·既济·象》所说的: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好再动了。

【前人之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主,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译文】

列阵有纵向与横向。阵中有“天横”,首尾互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军的地方。因此,注意观察敌人阵形,就能发现敌人主力军的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时,应设法多次变换友军的阵形,暗中替换它的“天横”“地轴”,也就是抽掉它的主力用自己的部队去替换,或者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友军梁和柱,这样一定使友军的阵地无法由他自己所掌控,这时,要立刻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赏析】

偷梁换柱的意思是说,用偷换的办法,暗中变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此计用在军事上指联合友军对敌作战时,反复改变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兵力,等待友军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消灭。所谓“友军”,不过只是暂时的联合来对付共同敌人而已,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吞并盟友”是常事。

不过,应从军事谋略上去理解本计,重点也可以放在对敌人“频更共阵”上,也就是说频繁地佯攻,促使敌人变换阵式,然后找出敌人的薄弱之处,伺机攻其弱点。这种频繁调动敌人的谋略,也能对己方有利。

此计归于第五套“并战计”中,本意是乘友军作战不利,借机吞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此计中包含着尔虞我诈、借机控制他方,从中获得利益之意。

第二六计 指桑骂槐

【原文】: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译文】:强者控制弱者,使用警告的方法进行诱导。这就像《易经·师》卦所说的:适当地运用阴险的方法,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归顺,获得最后的成功。

【前人之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译文】

率领还没有信服你的人去同敌人作战,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用财物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这时,你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失误,然后去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诫,是一种从反面去进行诱导的方式。它是一种用刚强而险毒的方法去驱使别人服从指挥的谋略,或者说,这是一种调兵遣将的方法。

【赏析】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是,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运用各种政治手段或者外交策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警告和暗示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较为强大的敌人也可以用此计来威慑他。

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收服鲁、宋两国,就是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惧怕齐国进兵来犯,立即向鲁国请求结盟,宋国见齐鲁结盟,也只好求和。齐相管仲“敲山震虎”,没用大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诚服。另外,作为军队的主帅,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军纪严明,自己带头遵守法令,赏罚分明。否则,整个军队从上到下很难做到行动一致。所以,历代名将都能做到军纪严明。自己带头遵守法纪,赏罚分明,关心和爱护部下。但绝不可以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所以,对待自己的部将士卒,必须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军纪严明。如果只是一味地严厉,难以做到让将士心悦诚服。所以关心将士,使他们心怀感激和敬佩,愿意和将帅出生入死,共同杀敌。《孙子兵法》中对此早有训戒:“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这就是强调治军从严。“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强调要关心将士,使他们愿意追随将帅共同杀敌,无所畏惧。

此计运用了象理来说明治军要适当地运用阴险的方法,才可以赢得他方的归顺,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第二七计 假痴不癫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宁可假装不知道而不采取任何行动,而不假装知道而采取行动。要保持冷静的状态,不显露出自己的真实动机,如同雷电掩藏在云层里,并不显露自己。

【前人之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变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视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沮军,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己而挥手一掷,百钱旨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露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贴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

【译文】

假装不知道,其实内心十分清楚;装着不行动,其实是客观条件不允许现在行动,或是要耐心地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见机行动。这也就是司马懿当年假装抱病在床、神志不清的样子,用来欺骗曹爽并最终除掉他,这是司马懿能够成功的原因;也是司马懿当年接受诸葛亮“赠送”女人衣服,却并不因此受到凌辱而被激怒,假称上表要出战而实际上拒不出战,以消耗蜀军,这是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姜维九次攻打中原,是明知不可行动偏要执意行动,这就像真的痴子一样。所以,必定要遭到失败。《孙子兵法》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打了胜仗,却没有什么大的名气,也没有勇猛的奖赏。”当他们的计谋还没有实施时,他们会像屯卦所讲述的那样,保持异常的沉着冷静,丝毫不露出自己的企图。如果是假装疯癫却是行不通的,那样不仅会泄露机密,还会因乱动而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说,只能装痴而不能装癫。装痴可以用来胜敌,也可以用来治军,而装癫只能是败给对方。宋代,南方的风俗是迷信鬼神。狄青率领大部队攻打桂林以南地方时,狄青便假装祈祷神灵说:“这次征伐是胜是负还不能够知晓啊!”说完便从身上取出100个铜钱用手捧着,与神灵相约:如果这次征伐能够取胜而归,就让抛出的钱落在地上之后都是正面朝上,左右的人劝狄青说:这样做不行啊,倘若抛出的钱正面不朝上,将意味着出师失利,恐怕要损伤军队的士气呀!狄青根本不听部下的劝说。于是士卒一个个驻足观看。狄青挥手一抛,100个铜钱纷纷落地而且都是正面朝上,士卒们见状齐声高呼,声音响彻天空,狄青自己也非常高兴,立即又招呼左右的部下取来100个钉子,按照钱落在地上的疏密,把钱都钉在地上,再用青纱盖好,狄青还亲自把青纱罩封好,说道:“等到胜利归来时,一定要酬谢神灵后再取出钱来。”后来,狄青率军平定了邕州,胜利而回时按照原先说的那样去把钱取出,将士们都围在一起共同祈祷神灵后,取出钱来观看,却只见所取出的钱两面都是一样的。

【赏析】

本计用在军事上说,虽然自己具有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显露出自己的强大实力,而显示出自己弱小可欺,用来迷惑敌人,给敌人产生骄傲的心理,然后乘机不备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这种谋略不仅用在当时的军事上,也用在政治上。

此计运用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退中求进,必须假痴不癫,给敌人造成假象,以达到后发制人。这就如同雷电掩藏在云层里,并不显露自己。但是,若要爆发,便会出奇不意地战胜敌人。

第二八计 上屋抽梯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以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假给敌人某种便利,引诱它盲目前进,然后斩断它的后援和接应之路,就能使敌人陷入绝境。这是从《易经》噬嗑卦象辞“遇毒,位不当也”。一语中得出的道理。

【前人之语】

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

【译文】

什么叫做唆?就是用利益去引诱敌人。但是,如果只是利益来引诱而不给他以某种方便条件,敌人还是不肯上当的。所以,要使用上屋抽梯的骗局,必须先放好梯子,或者示意梯子放在哪里。如同当年的慕容垂、姚苌怂恿前秦苻坚去攻打东晋一样,自己乘机扩张势力、自立为王那样的做法。

【赏析】

本计用在军事上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深入,然后斩断敌人的援兵,以便将敌人陷入绝境,围而歼之的谋略。这种诱敌的计策,自有优势之处。但是,敌人一般不会轻易上当的,对待狡猾的敌人更加不易,往往要做得非常逼真才能骗取敌人的信任。所以,先要给敌人安好“梯子”,也就是有意给敌人方便。等到敌人已“上楼”,也就进入自己早已布好的天罗地网后,立刻拿走“梯子”,断其退路和敌人的援兵,以达到迅速歼灭敌人的目的。

而安放“梯子”,要讲方法,对贪婪之敌,则以利相诱;对孤傲之敌,则以示己方十分弱小来诱骗敌人;对鲁莽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放好“梯子”,使敌中计。《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的记载。《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帅率领军队要攻打敌人时,把自己的军队置于只有前进,没有后路可退的境地,迫使全军将士与敌人决一死战。

第二九计 树上开花。

【原文】: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文】:借用某种局面(或手段)布置成有利的阵势,力量弱小但可用声势显示出强大的样子。鸿雁飞在天空渐渐地远行,最后落在大地上,它的丰满的羽毛,使它更显得斗志昂扬这是吉兆的象征。

【前人之语】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译文】

这棵树本来是没有花的,但可以使它变得有花。剪一些彩花贴在树枝上,一些不仔细观察的人,不会轻易察觉的,这样便可以使彩花与树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且完整的树花。用此计以威慑敌军的谋略。

【赏析】

树上开花说的是树上本没有花,但可以借助某种东西使它变得有花。如果要让这棵没有花的树,变得有花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要做得跟真花一样,那么,他人不去仔细观看,很难辨别真假。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以假乱真的效果。在战争中,己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而采用这种谋略。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乘着对方有空隙就赶紧插足进去,扼住对方的首脑机关,循序渐进地便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前人之语】

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步须握机;第五步乃成功。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如李渊书尊李密,密卒以败;汉高视势未敌项羽之先,卑事项羽,使其见信,而渐以侵其势,至垓下—役,—亡举之。

【译文】

受他人呼来唤去的人是奴仆,受别人尊敬以礼相待的人是客人。在别人家做客而不能站住脚的人叫做暂时的客人;能够站住脚的人叫做长久的客人。作为长久的客人但不能主事的人,那么他就是地位低贱的客人;如果能够主事还可以逐渐地掌握其核心机关,那么他就成为了主人。所以,使用“反客为主”的计谋,第一步:必须争取到客位;第二步:必须乘隙而入;第三步:必须插足而入;第四步:必须掌握其核心部位或首脑机关;第五步:就可以成功了。为主,便可以将别人的部队据为己有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当年李渊给李密写信一样,对他大加敬仰,最后李渊终于打败了李密。这也像当年汉高祖刘邦一样,当他看到自己的实力还不能与项羽相抗衡的时候,便卑躬屈膝地讨好项羽,使项羽信以为真,因而可以逐渐地削弱项羽的力量,直至垓下一战,就彻底把项羽给消灭了。

【赏析】

反客为主用在军事上指敌我双方在交战中,要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把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谋略。己方要想尽办法钻空子,见缝插针,控制敌人的首脑机关或者核心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或者控制敌人。古人使用此计,多是针对盟友而采取的。往往是借援助盟军需要相助的机会,先站住脚,然后步步推进,取而代之。

第6章、败战计

第三一计 美人计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文】:对强大的敌人,要对付他的将帅;对于英明多智谋的将帅,就要动摇他的意志。将帅斗志丧失,士卒斗志也颓废消沉,敌人的战斗力必然会自行下降。利用此方法来抵御敌人,则顺利地保存自己。

【前人之语】

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乃可转败为胜。

【译文】

实力强大,将帅有智谋,这样的敌人不能与他正面硬拼,在一个时期内,要暂时向他屈服侍奉。以割让土地侍奉,这样会增强敌人的势力,如同战国时代六国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一样,这是最不好的策略;用金钱珠宝、绫罗绸缎去讨好敌人,必然会增加敌人的财力,就像宋朝侍奉辽国、金国一样,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这也是不好的策略;只有施美人计才见成效,这样可以消磨敌军将帅的意志,削弱他的体质,并可以加深他部下怨恨的情绪,与将帅离心离德,如同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奇珍异宝来迷惑夫差,让他贪图享受,丧失警惕,才可以转败为胜。

【赏析】

本计用在军事上指己弱而敌强,用军事行动难以战胜对方,就要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意志上消磨敌方的主帅,使内部战斗力殆尽,然后再伺机行动。就像本计所说,对付实力强大的敌人,要从主帅着手,以达到“擒贼先擒王”的目的。对付精明实干的主帅,要想方设法去腐蚀他,一点一点地磨灭主帅斗志,从而带动部下意志消沉,失去战斗力。己方利用优势力量,攻取敌人的弱点,就能趁机保存实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后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此计运用象理来说明要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投其所好,使敌人思想上松懈,瓦解他们的斗志,便能战胜敌人。

第三二计 空城计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当己方兵力空虚时,故意显示出防守空虚的样子,就会让敌人对可疑的形势更产生怀疑。用这种方法来对付强大的敌人,这就是奇妙之中更加奇妙。

【前人之语】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恟惧。以张守珪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榦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曰:“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珽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珽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不乱鸣吠。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珽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译文】

用兵通常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方法。本来已处于劣势,便把不加防备的样子完全暴露给敌人。自从诸葛亮以来,运用这条计谋的有很多人。如唐玄宗时期,吐蕃人攻下了瓜州,守将王君焕死于双方的交战中,河西一带的老百姓心里非常恐惧。朝廷派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张守珪率领民众修复城墙,刚装好筑墙的夹板木桩,吐蕃人突然进攻,城中没有防御的武器装备,老百姓吓得个个面如土色,根本没有斗志。守珪说:“敌人兵强马壮,而己方不及,并且战争创伤还没有修复,不能用利箭、擂石与敌人对战,必须用智谋来取胜。”于是,就在城楼上摆好酒席,与将士们把酒言欢。吐蕃人见了,怀疑城中设有伏兵,便不敢贸然进攻,就撤退了。又如,北齐祖珽任北徐州刺史,刚到任,就有南陈大军来进攻,许多老百姓惊慌失措。祖珽命令不关城门,叫守城士卒坐在街巷里,街道上任何人不准通行。全城悄然无声,鸡不打鸣,狗不狂叫。南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不明情况,怀疑是座空城,正当敌人迷惑不解的时候,祖珽命士卒大声叫喊,喊声响彻云霄,南大吃一惊,纷纷逃跑了。

【赏析】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城中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人产生怀疑时,在不知城中真实情况下,不敢贸然行动,当敌人的怀疑成真时,便不敢再进兵,只好退兵。敌人害怕城中设有埋伏,怕陷入埋伏圈内。但这是己方走的在别人看来是一步险棋,其实己方多少已有胜算的把握。使用此计,并不是己方刻意所求的,是当前情势所逼,是在危急情况下,蒙蔽敌人的策略。运用此计的关键,是要知道并掌握敌人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第三三计 反间计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在敌人疑阵中布疑阵,即反用敌人安插在己方的间谍传递假情报,来打击敌人。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己方服务,可以有效地保存自己,削减敌人实力从而打败敌人。

【前人之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法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尝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搏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译文】

庞统假装投靠曹操,并使曹操水寨的各只战船用铁索连结起来,然后放火焚烧铁索连结起来的战船,使战船无法逃脱。由此看来,实施连环计的人就是让敌人先自相钳制,然后再攻击他的谋略。前一计使敌人自相钳制,然后再攻击它的战略。前一计是让敌人自相钳制,后一计则是攻击敌人,两计相扣,运用得心应手,就可以摧毁任何强大的敌人。比如:宋朝的抗金名将毕再遇,曾经引诱敌人与他交战,一边打一边撤退,三番五次地这样折腾敌人,直至太阳落下山来,就把香料和黑豆放在一起煮,撒在地上,又向敌人营前叫战,假装敌不过对方大败逃跑。敌人乘胜追击,其中马已十分饥饿,闻到满地是豆子的香味,就停下来只顾着抢吃豆子,任凭皮鞭抽打,也不向前。这时,毕再遇带兵反攻,随后大获全胜。这些都是连环计。

【赏析】

连环计指一计连着一计,多计并用,一环套着一环,前一计是后一计的条件,后一计是前一计发展的结果,任何强敌,只要中计,就会战败。此计理解为:如果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较大,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与敌人正面交战,就用计来牵制住敌人,从而使敌人的某种优势还没来得及发挥就失去作用,借以削弱敌人的攻防能力。巧妙地运用此计,就如有天神庇佑。此计的关键是要给敌人戴上“枷锁”使敌人行动不自由,从而给己方制造有利的条件。这样,就给歼灭敌人创造了可能性。古人说:“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这句话意在说明,用计重在要有效果,一计不成,又出一计,而且是计计相扣,环环相连。在情况繁杂多变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有可能使对方难以防范。

此计运用象理来说明将帅要巧妙地运用此计,可以克敌制胜,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样。

第三四计 苦肉计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人通常情况下,不会自我伤害,若自我伤害会被他人认为是真实的,但如能以假作真,离间就可以施行了。这就好比蒙骗儿童一样,去蒙骗敌人,使他们为己方控制。这是吉利,是因为他人柔顺服从自己。

【前人之语】

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

【译文】

间谍,就是利用矛盾,使敌人内部相互猜疑;反间谍,就是利用敌人有猜疑的心理,将计就计,以假乱真,加深敌人之间的相互猜疑。苦肉计,是假装己方内部闹矛盾,去离间敌人,或者进行间谍活动。凡是派遣与己方有很深矛盾的人去诱惑敌人,作为内应,或者约定共同协作行动的人,都属于苦肉计之类的谋略。如同郑国武公准备攻打胡国,竟先将亲生的女儿许配给胡国的君主,并杀掉了主张攻打胡国的关其思,使胡国对自己不加防范,最后郑武公兴兵攻打胡国,一举消灭了胡国。汉高祖刘邦派骊食其劝齐王归降,使齐王对汉军没有戒备。韩信乘机攻打齐国,齐王大怒而煮死了骊食其。

【赏析】

本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离间法,使用此计,“自害”是真的,“他害”是假的,以真受害而假投靠的方法以达到己方的目的。己方要制造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的假象,再派人假装受到迫害,借机投靠敌人,使敌人对其遭到的迫害深信不疑,从而取得敌人的信任,以此打入敌人军营中进行间谍活动。用苦肉计的最终目的,是把己方的人打入敌方,进行间谍活动。从战例中,可以看出苦肉计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三方面,一是要有合适的人;二是能忍辱负重;三是能骗取对方的信任。

本计用象理来说明采用这种方法欺骗敌人,就是顺着它那柔弱的性情达到己方的目的。

第三五计 连环计

【原文】: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

【译文】:敌人兵强将多,不可与他硬拼,应当设法让他们自相钳制,以削弱他们的势头。这就像《易经》师卦中所说:将帅如果用兵得法,就会像有天神相助一样,轻而易举地打败敌人。

第三六计 走为上计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为了保存已有的军事力量,避开强敌。虽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灾祸,因为它并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前人之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

敌人占有绝对优势,己方不能战胜时,只有投降,讲和,撤退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只有撤退不能算失败。没有失败的人,可以转为胜利的契机。比如宋代名将毕再遇与金兵作战,一连几天与金兵交战都没有战胜对方,一天夜里毕再遇全军撤走了,只留下旗帜在营帐前,预先把羊倒挂着,又把羊的前腿下放一面鼓,羊不能忍受倒着悬挂,就用前腿不停地往下踢,鼓也就响声不断。金人未发觉宋军借用鼓声作掩护撤走了,相持了几天,才发觉,想要追击宋军,已是无影无踪了,可以说这人是善于撤退的将领。

【赏析】

“走”在军事上指敌强我弱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撤退,避开与强敌交锋,寻找有利战机,以退为进。这里的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走,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是以退为进。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要处惊不变。

此计运用象理来说明己方虽然撤退,但可以免遭到灾祸,因为它并没有违背行军常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