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南北朝

本章节目录

一、南北朝(420-581)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势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为南北朝。

1.1 南朝(420-589)

1.1.1 宋(420-479,江苏南京、汉族、宋武帝刘裕)

1.1.1.1 南宋武帝刘裕(363-422、420-422、在位)

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生于京口(今镇江)。刘裕自平定桓玄之乱后,从公元409年开始,带兵征讨,进行了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攻破南燕(今豫、鲁一带),杀了南燕王慕容超,收复青州;南下击溃卢循,收复广州;攻克江陵,杀了割据者刘毅;力取成都,灭了割据者谯纵;直捣襄阳,赶跑了割据者司马休之。公元415年,至此,自桓玄作乱以来,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灭亡,南方归为一统。东晋境内,全由刘裕势力统治了。东晋王朝早已名存实亡。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史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 ,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佚 。

1.1.1.2 南宋少帝刘义符(406-424、422-424、在位)

字车兵,宋武帝刘裕长子,母曰张夫人。406年,生于京口。416年刘义符10岁时,拜豫章公世子。宋台建,拜宋世子。419年,进为宋太子。武帝刘裕受禅,立为皇太子。422年,刘裕去世,由皇太子刘义符即皇帝位,时年17岁,下令大赦。次年改年号“景平”。尊皇太后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司马茂英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女儿海盐公主。公元424年,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将酣睡中的刘义符带到岸上,收取了他的印玺,以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七岁。徐羡之又派人杀刘义真于新安,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

1.1.1.3 南宋文帝刘义隆(407-453、424-453、在位)

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刘义隆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于430年到431年之间乘北魏与柔然交战之际征讨河南,但是无功而返。453年,因太子刘劭被揭发以巫术谋夺帝位,故文帝召集大臣谋废太子,而刘劭先发制人,与其弟刘濬共谋杀害宋文帝即皇帝位,终年47岁。

1.1.1.4 南宋元帝刘劭(424-453、453(3月)、在位)

刘劭,字休远,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铜山区)人,宋文帝刘义隆长子,皇后袁齐妫所生。424年,生于建康宫。六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在太子位二十余年,深受文帝宠爱。后因反对北伐,与文帝产生矛盾,在女巫严道育的唆使下私行巫蛊之术,使得文帝有了废立太子之意。他遂与始兴王刘濬合谋,453年二月抢先发动宫廷政变,率东宫卫队闯宫弑父,随即自立为帝,改元太初。但在位仅三个月,便在其弟孝武帝刘骏的讨伐下兵败被杀,时年三十岁。刘劭是中国历史上通过“弑父”手段夺取皇位的皇帝,其弑逆之举受到当时及后世的一致贬斥。孝武帝刘骏称“生民以来,未闻斯祸”,谢庄则称“穷弑极逆,开辟未闻”。沈约在《宋书》中称刘劭为“元凶”,将他和刘濬一同列入《二凶传》。后世史家也都以“元凶劭”、“贼劭”、“逆劭”相称,不承认他是南朝宋的正统皇帝。

1.1.1.5 南宋孝武帝刘骏(430-464、453-464、在位)

宋孝武帝刘骏,字休龙,小字道民,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人。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宋明帝刘彧异母兄,母为路淑媛。机智聪颖,文武双全。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先后统军平定雍州蛮族、参与元嘉北伐、征讨沿江群蛮,屡立功勋,颇得民众诸将推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即位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很快便将其击溃,夺取了皇位。在位期间,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制举措,削弱士族权力,大力提拔寒门势力,整顿刑律,并改置州镇和设立典签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继续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始行检籍,设立台使,改革税制,并改铸钱币;军事上,以颜师伯为青州刺史,又重用殷孝祖、卜天生等将领,击溃魏军,取得了宋魏第一次青州之战的胜利,收复了济水以北的失地,并进行了军制改革;文化上,尊孔崇佛,恢复礼乐。但统治末年,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奢侈无度,耽于享乐。为了巩固帝位,过度削弱宗室力量,引发宗室内斗局面,动摇统治基础。464年,病逝,时年三十五岁,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葬于景宁陵。

1.1.1.6 南宋前废帝刘子业(449-466、464-466、在位)

小字法师。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皇帝。宋孝武帝刘骏长子。刘子业因行为过于荒淫而被废,史称“前废帝”。刘子业被草草葬在了秣陵县南,年仅十七。时人称为废帝。

刘子业,小字法师,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暴君。宋孝武帝刘骏长子,母为文穆皇后王宪嫄。453年,宋孝武帝刘骏戡乱即位,册为皇太子。464年,宋孝武帝去世,刘子业即位,改元永光,大赦天下。刘子业在位时,凶残暴虐,滥杀大臣,朝廷内外百官,性命不保,就连他的叔叔也没能幸免。曾命令宫女赤裸身体相互追逐、戏笑,有拒不从命的就杀死。还常让左右侍臣奸淫叔叔建安王刘休仁的生母杨太妃。465年,刘子业的叔叔湘东王刘彧与亲信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儿,暗地与刘子业的亲信寿寂之、姜产之等十一人联络谋划共同废掉刘子业。466年夜,巫师诱骗刘子业说,华林园竹堂有鬼。所以刘子业亲自到华林园竹林堂射鬼。他的亲信寿寂之带刀冲进去,姜产之作为寿寂之的帮手。刘子业想逃走,寿寂之追赶并杀了他,时年十七岁。葬于丹阳郡秣陵县南郊坛西。

1.1.1.7 南宋明帝刘彧(439-472、466-472、在位)

刘彧,字休炳,小字荣期,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人。刘裕之孙,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宋孝武帝刘骏异母弟,母为沈容姬。初封淮阳王,改封湘东王,生母早逝,由刘骏之母路太后抚养成人,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领军将军。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出为南豫州刺史。465年,杀侄即位,年号泰始。执政前期,平定刘子勋“义嘉之难”及方镇叛变,耗损国力,导致北魏侵占山东和淮北地区;为了防范孝武帝刘骏诸子夺位,肆意屠杀皇亲宗室、功臣名将,削弱统治阶层力量,导致宋朝自此衰败,武将萧道成趁势崛起。472年刘彧去世,享年34岁,谥号明帝,庙号太宗。

1.1.1.8 南宋后废帝刘昱(463-477、472-477、在位)

字德融,小字慧震,是刘宋第八任皇帝。虽然是宋明帝与贵妃陈妙登的长子,但是由于陈妙登曾经为李道儿的侍妾,所以刘昱的身世也一直被质疑。472年宋明帝死后,刘昱即帝位。虽然刘昱小时聪敏,但是个性相当残虐,常常亲手杀人,并到街巷中扰民,杀人成瘾,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而且刘昱喜怒无常,左右稍有不合心意,就拳脚相向。474年,桂阳王刘休范也以废皇帝之名起兵,但被萧道成平定。刘昱没有因此醒悟,居然以萧道成的肚脐为箭靶,时时想亲手杀掉萧道成。最后在元徽五年七月七日被杨玉夫等人杀害,死时十五岁。杨玉夫又将刘昱的头割下来,交给王敬则运送到萧道成府前,萧道成确认头颅是刘昱本人之后,这才骑马直冲皇宫,众人知道刘昱被杀后都大呼万岁。次日,萧道成再次进宫,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将刘昱废为苍梧郡王,奉迎安成王刘准为帝。刘昱后被葬于丹阳秣陵县郊坛西。死后被废为苍梧王。

1.1.1.9 南宋顺帝刘准(467-479、477-479、在位)

刘准,字仲谋,小字智观,刘宋末代皇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一说为桂阳王刘休范之子)。467年生;471年封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扬州刺史;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77年,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479年,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被杀于丹阳宫,终年十三岁。

公元479年,刘准禅位与萧道成,刘宋到此灭亡,刘宋的宗亲都被幽禁而死。萧道成即位之后,封刘准为汝阴王,迁居丹阳(一说丹阳宫)并派兵监管。公元479年,监视刘淮的兵士听得门外马蹄声杂乱,以为发生了变乱,便杀害刘准。刘准时年十三岁,谥为顺帝。6月15日,葬末代皇帝刘准于遂宁陵(今南京江宁)。

1.1.2 齐(479-502,江苏南京、汉族、齐高帝萧道成)

1.1.2.1 南齐高帝萧道成(427-482、479-482、在位)

萧道成,字绍伯,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人。南齐开国皇帝,齐宣帝萧承之之子,为西汉相国酂文终侯萧何二十四世孙。性情深沉,师从名儒雷次宗,通习经史。宋明帝时,先后镇守会稽郡、淮阴郡,累迁南兖州刺史,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迁中领军,掌握禁军,联合尚书令袁粲、中书令褚渊、丹阳尹刘秉并称“四贵”。引发刘宋皇室内部相残,渐渐掌控朝权。477年,废黜后废帝刘昱,拥立宋顺帝刘准,自封齐王,总掌军国大权,诛灭司徒袁粲、荆州刺史沈攸之、镇北将军黄回等反对势力。479年,建立南齐,俭约清明,减免百姓负担,宽简刑罚赋税。括清整理户籍,设立校籍官员,引发“却籍”之乱,侵犯地主阶级利益。482年,去世,时年五十六,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泰安陵。据史书记载,齐高帝萧道成葬于武进泰安陵。

1.1.2.2 南齐武帝萧赜(440-493、482-493、在位)

齐武帝萧赜,字宣远,小名龙儿,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昭皇后刘智容。479年,萧赜被立为皇太子。482年,齐高帝萧道成去世,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齐武帝在位期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齐武帝还下令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人们的德行。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提倡节俭,延续其父萧道成的检籍政策。485年富阳唐寓之为检籍政策起兵叛乱,虽然这次叛乱被齐武帝迅速平息,但检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对。490年,齐武帝被迫宣布“却籍”无效,恢复刘宋升明时期户籍所载的原状。齐武帝时,与北魏通好,边境比较安定。清明统治使江南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也暂时安定。493年,齐武帝萧赜去世,终年五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诏命皇太孙萧昭业继承皇位,要百官尽心辅佐,丧礼从简,将自己选定的葬地定名为景安陵,不准出家为僧尼,不准建造塔和寺院,当天萧赜病死,葬景安陵。总体而言,齐武帝是一个英明刚断的君主。他基本继承了齐高帝的作风,对外崇尚节俭,努力实施富国政策。

1.1.2.3 南齐废帝萧昭业(473-494、493-494、在位)

萧昭业,字元尚,小字法身,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为文安皇后(追封)王宝明。容貌俊美,喜好隶书,受封南郡王。493年,册封皇太孙。齐武帝萧赜病重时,中书郎王融拥戴竟陵王萧子良夺嫡,取代太孙萧昭业,遭到西昌侯萧鸾挫败。493年,齐武帝死去世,正式即位,年号隆昌,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即位之后,原形毕露,滥发赏赐,浪费奢靡,又与庶母霍氏通奸毫无一国之君的姿态。架空太傅萧子良,赐死王融,委托朝政于西昌侯萧鸾。还在丧期,恢复奏乐,大失人心。494年,惨遭尚书令萧鸾杀害,终年仅21岁,在位1年,葬处不明。

1.1.2.4 南齐海陵恭王萧昭文(480-494、494(57天)、在位)

萧昭文,字季尚,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母宫人许氏。在位仅七十五天。萧昭文初封临汝公,后改封新安王。历任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南豫州刺史、中军将军、扬州刺史等。494年,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弑杀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改元延兴。萧昭文虽然身居帝位,但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萧鸾手中。494年,萧鸾以皇太后名义下诏,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难当重任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让萧鸾入宫继位,并降封萧昭文为海陵王。 萧鸾即皇帝位,是为齐明帝。改元建武。齐明帝继位后,下诏依照东汉东海王刘彊的旧例,赐给萧昭文各种精美器物,供奉所需物品,每样都要从优丰厚。十一月,齐明帝诈称萧昭文有疾病,多次派遣御医前去看视,最终杀害萧昭文,时年十五岁。萧昭文的葬礼依照东海王刘彊的旧例办理,赐谥号为恭王。

1.1.2.5 南齐高宗明皇帝萧鸾(452-498、494-498、在位)

萧鸾,字景栖,小名玄度,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人。齐宣帝萧承之之孙、始安贞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齐武帝萧赜堂弟。少年丧父,由叔父萧道成抚养。472年,授安吉县令,以严格而闻名。478年,迁宣城太守,进号辅国将军。齐高帝即位,迁侍中,封西昌县侯。齐武帝即位,历任度支尚书、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吴兴太守。齐武帝临终托孤,拜为尚书令,顾命辅佐皇太孙萧昭业,领镇军大将军。493年,文惠太子萧长懋死后,先后废杀郁陵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拜太傅、大将军、扬州牧,封宣城王。建武元年,自立为帝,整治吏政,信用典签,监视诸王,将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屠戮殆尽。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边地向中央的进献,并且停止不少工程,私下却很奢侈。萧鸾晚年病重,相当崇信道教与厌胜之术,将所有的服装都改为红色;萧鸾还特地下诏向官府徵求银鱼以为药剂,外界才知道萧鸾患病。498年,萧鸾病死,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宗,葬于兴安陵。

1.1.2.6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483-501、498-501、在位)

原名萧明贤,字智藏,南朝齐的第六代皇帝,齐明帝萧鸾第二子,母刘氏,齐明帝死后继位,时年16岁。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齐宣德太后的懿旨中指斥他:“凡所任仗,尽慝穷奸,皆营伍屠贩,容状险丑,身秉朝权,手断国命,诛戮无辜,纳其财产,睚眦之间。屠覆比屋……曾楚、越之竹,未足以言、校辛、癸之君,岂或能匹。”萧宝卷之父萧鸾以阴谋手段篡夺帝位后,滥杀高帝、武帝的子孙以巩固帝位,临死之时对萧宝卷说:“作事不可在人后!”萧宝卷禀承父训,宰辅大臣,稍不如意,立即加以诛杀,逼得文官告退,武将造反,京城几度岌岌可危。被杀,年号永元,被杀后追贬为东昏侯,谥号炀。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于襄阳,领兵攻破建康。萧宝卷众叛亲离,为宦官所杀,时年十九岁,被贬为东昏侯,谥号为炀。

1.1.2.7 南齐和帝萧宝融(488-502、501-502、在位)

齐和帝萧宝融,字智昭,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母明敬皇后刘惠端,南齐末代皇帝。萧宝融初封随郡王,后改封南康王,历任冠军将军、西中郎将、荆州刺史等。501年,萧衍立萧宝融为帝,并发兵攻打萧宝卷。萧衍进入建康后,502年将萧宝融接入建康。同年,萧宝融封萧衍为梁王,不久萧衍以萧宝融名义杀害湘东王萧宝晊兄弟,后又杀掉齐明帝其他儿子。不久萧宝融便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萧衍即位后,萧宝融被封为巴陵王,居于姑孰。不久,被萧衍派人杀害,时年十五岁,葬于恭安陵,谥号和皇帝。

1.1.3 梁(502-557,江苏南京、汉族、梁武帝萧衍)

1.1.3.1 南梁武帝萧衍(464-549、502-年、在位)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间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在统治初期,萧衍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又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1.1.3.2 南梁临贺王萧正德(不详-549、548-549、在位)

字公和,今江苏常州人,南梁临贺王,为梁武帝萧衍之侄,临川王萧宏的第三个儿子。侯景发动叛乱时,萧正德被梁武帝任命防守建康;但是萧正德却与侯景勾结,结果萧正德派船支援侯景的军队,侯景便攻至台城,包围梁武帝;侯景便于548年拥立萧正德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但是在549年台城被攻陷之后,萧正德便被侯景废为侍中、大司马。萧正德也因此对侯景有所批评,并秘密跟堂兄弟鄱阳王萧范通信,请萧范攻击侯景,最后侯景便矫诏杀害萧正德。

1.1.3.3 南梁简文帝萧纲(503-551、549-551、在位)

萧纲,字世缵,小字六通,是南梁第三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初封晋安王,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狱中后,549年,萧纲即位称帝。550年萧纲改元大宝。 551,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551年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葬于庄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作为南朝文学家,萧纲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在文学上的成就大。萧纲自幼爱好文学,因为特殊的身份,以他的幕僚为主,围绕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主张鲜明的文学集团。公元551年为侯景所害。

1.1.3.4 南梁豫章王萧栋(不详-552、551(4月)、在位)

字元吉,南朝梁朝的第三代皇帝。史称豫章王、淮阴王。551年,侯景废简文帝之后,立萧栋为皇帝,改元天正;四个月后侯景废萧栋为淮阴王并自立为汉皇帝,并将萧栋与其弟萧桥、萧樛囚于密室之中。梁元帝收复建业后,萧栋与其弟都逃出密室,但之后都被梁元帝派人将其沉入水中杀害。

1.1.3.5 南梁武陵王萧纪(508-553、552-553、在位)

萧纪,字世询,南朝梁宗室大臣、南梁第五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梁元帝萧绎之弟。自小勤学,不好轻华,封武陵郡王。历任彭城太守,迁益州刺史。治理蜀地,颇有政绩,拜征西大将军。侯景之乱后,梁武帝去世。天正元年,为了和梁元帝争夺帝位,称帝于成都,年号天正,受到西魏韦孝宽和梁元帝的讨伐。公元553年,被梁元帝的部将樊猛所俘,与其第三子萧圆满都于硖口被杀,萧纪享年四十六岁,追谥为贞献王。

1.1.3.6 南梁元帝萧绎(508-555、552―554、在位)

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在位仅三年。闵帝萧渊明

1.1.3.7 南梁闵帝萧渊明(不详-556、555-556、在位)

字靖通,南兰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人。南朝梁第七位皇帝,梁文帝萧顺之之孙,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少有才情,历任清要,初封浈阳县侯、 豫州刺史,为东魏大将军高澄所俘。得知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和太尉王僧辩支持下,即位为帝,年号天成。遭到司空陈霸先发动兵变,被迫退位,担任太傅,册封建安郡公。556年,毒疮发作而死,谥号为闵。

1.1.3.8 南梁敬帝萧方智(543-558、554-557、在位)

字慧相,南梁第八位皇帝,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母为夏贤妃。初封兴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554年,梁元帝遇害后,由王僧辩和陈霸先确立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555年,在北齐强势干预下,太尉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年号天成。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年号绍泰,军政大事皆决于陈霸先。557年,禅位于陈霸先,梁朝灭亡,降为江阴王。558年,被陈霸先杀害,年仅16岁,谥号敬皇帝。

1.1.4 陈(557-589,江苏南京、汉族、陈武帝陈霸先)

萧方智在位期间“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受陈霸先控制。梁太平二年(557年)十月,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如释重负,南梁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史称南朝陈。

1.1.4.1 南陈武帝陈霸先(503-559、557-559、在位)

陈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早年担任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传令吏,受器重。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次年,受任为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等人。侯景之乱,陈霸先得知都城被围,立即准备赴援。大宝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毁侯景势力。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554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迎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至建康,准备称帝。承圣四年,北齐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即位。九月,陈霸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分别于555年底和556年六月,先后击溃北齐两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进犯。后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又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557受梁禅称帝。559年,陈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万安陵。

1.1.4.2 南陈文帝陈蒨(522-566、559-566、在位)

一作茜,又名昙蒨、荃菺,字子华。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陈宣帝陈顼长兄,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天嘉。陈文帝早年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起家梁朝吴兴太守。555年佐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557年,陈武帝即位,封为临川王。559年,陈霸先去世,宣皇后与中书舍人蔡景历等定计秘不发丧,召其还朝,立为帝。改元天嘉。陈蒨是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曾平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之乱。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比较强盛,史称“天嘉之治”。566年,陈文帝陈蒨去世,遗诏皇太子陈伯宗继承帝位。时年四十五岁,陈朝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

1.1.4.3 南陈废帝陈伯宗(552-569、566-568、在位)

陈伯宗(552年6月20日-570年4月22日),字奉业,小字药王,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 ,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陈第三位皇帝。566年,陈伯宗在陈文帝死后即帝位,由于陈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陈顼为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于是政局都为陈顼所掌握。次年改年号为光大,陈顼晋位为太傅,准许佩带剑履上殿。568年,始兴王陈伯茂因为皇叔安成王陈顼专政,心中十分不满,多次散播安成王将要废立的恶言。同月,陈顼以陈伯宗个性太软弱,难以当大任为由发动政变,用皇太后沈妙容的名义下诏废黜陈伯宗的帝位,将其降封为临海王,迁到藩地居住。又下令废黜始兴王陈伯茂为温麻侯,置诸别馆,安成王派遣刺客在车内杀掉了他。569年,陈伯宗去世,年仅十九岁,葬于陈废帝陵(临海王墓)。

1.1.4.4 南陈宣帝陈顼(530-582、568-582、在位)

陈宣帝陈顼,又名陈昙顼,字绍世,小字师利,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文帝陈蒨之弟。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557年,袭封始兴郡王,陈蒨继位后改封安成王。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陈文帝之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568年,陈顼废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年号为太建。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在今江苏徐州附近)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在577年被北周夺走。总的来说,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582年,陈宣帝陈顼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高宗,葬于显宁陵。

1.1.4.5 南陈后主陈叔宝(553-604、582-589、在位)

字元秀,是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深居高阁,整日花天酒地,制作艳词,著有《玉树后庭花》;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至国家、百姓于不顾。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叔宝投降隋朝的16年后(604年),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北邙山。

陈后主陈叔宝,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南陈末代皇帝,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569年,被立为皇太子。582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1.2 北朝(386-581)

1.2.1 北魏(386-534,山西大同、鲜卑族、魏道武帝拓跋珪)

1.2.1.1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386-409、在位)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拓跋开,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376年,在代国灭亡后,随母亲贺兰氏流亡,寄居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部落。 [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位于牛川,改称魏王。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409年,在拓跋绍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420年,改谥道武皇帝。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1.2.1.2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423、409-423、在位)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 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进攻宋国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并进逼刘宋领土。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后有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和汉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勋。因此拓跋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1.2.1.3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423-452、在位)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世祖,太武皇帝。423年即皇帝位。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他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但是在晚年却刑罚过于残酷,诛戮过多。 452年在平城被宦官宗爱暗杀,享年44岁。

1.2.1.4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不详-452、452(8个月)、在位)

拓跋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443年获封为吴王,后于451年改封南安王。452年中常待宗爱弑太武帝,矫皇太后令,杀东平王拓跋翰,迎立拓跋余,改元承平(或作永平)。即位后厚待群下,但彻夜畅饮,夜夜笙歌,很快即令国库空虚,又多次出猎,即使边境有事,亦不加理会,百姓皆愤怒,而他不作改变外,宗爱自拓跋余登位后掌权日久,朝野内外皆忌惮他,而拓跋余则怀疑宗爱另有所图,密谋削夺宗爱权力,宗爱於是杀拓跋余。452年10月丙午日夜间,拓跋余在平城去东庙祭祀,宗爱暗令小黄门贾周等乘拓跋余不备,用匕首将他刺死。葬处不明。

1.2.1.5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465、452-465、在位)

字乌雷直勤,北魏太武帝(即世祖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晃长子,北魏孝文帝的祖父。452年,宗爱暗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后又把他杀死,殿中尚书源贺等拥立拓跋濬即位为文成帝,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465年文成帝病逝,庙号高宗,葬于云中金陵。。

1.2.1.6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476、465-471、在位)

魏献文帝拓跋弘,鲜卑名第豆胤,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文成帝拓跋濬长子。456年,册立为太子,生母李贵人按子贵母死制度被赐死。465年,父亲拓跋濬逝世,登基为帝。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471年,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打算禅让于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为众臣劝阻而作罢,遂禅让于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称“三皇澹泊无为,所以称皇;西汉高祖之父被尊为太上皇,是不统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执政”,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信佛。 472年,柔然来犯。以太上皇帝身份,御驾亲征,大败柔然,一直追至大漠。476年,暴卒,时年二十三,谥号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

1.2.1.7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471-499、在位)

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499年,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1.2.1.8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499-515、在位)

魏宣武帝元恪,河南洛阳人。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文昭皇后高照容。483年出生于平城宫。497年册立为皇太子。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鲁阳,由“六辅”秉政。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攻取益州之地。向北攻打柔然,使得领土疆域大大拓展,国势盛极一时。一生笃信佛教,取消“子贵母死”制度。在位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弱。515年,驾崩于式乾殿,终年三十三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于景陵。

1.2.1.9 北魏孝明帝元诩(510―528、515-528、在位)

鲜卑族,宣武帝元恪的二子,母亲胡充华。元诩是宣武帝元恪唯一没有夭折的儿子。曾有传言说元恪的前皇后于氏及其所生皇子都被高皇后谋害,元恪虽半信半疑,但为了给元氏皇朝留下血脉,所以还是格外小心,这才让元诩长大成人。515年杀大臣裴植等。免高阳王雍太傅官,解除事权。但元诩的生母在元诩即位后,开始擅权乱政,直接导致北魏土崩瓦解。528年,已经19岁的元诩对胡太后的专权非常不满,于是法密诏命尔朱荣率兵前来帮忙,不了密诏被查出,胡太后看后大怒,于是毒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元诩,庙号肃宗孝明皇帝。尔朱荣闻讯后,追查孝明帝的死因,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成为北魏崩溃的开端。

1.2.1.10 北魏幼主元钊(526-528,528(2月)、在位)

在位2个月,鲜卑族,临珧王元宝晖之子。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突然去世,灵太后拥立年仅3岁的元钊为帝,天下震惊,认定太后害死孝明帝,将领尔朱荣遂带兵讨伐,15日后占领京师洛阳,元钊及灵太后被俘。尔朱荣将幼主元钊和灵太后押送至黄河。灵太后在尔朱荣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尔朱荣不听,下令将幼主元钊和灵太后沉入黄河,另立元子攸即位,是为孝庄帝。元钊只不过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皇帝。

1.2.1.11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531、528-530、在位)

年号:建义、永安,鲜卑族,彭城王拓跋勰三子,生于公元507年,封为长乐王,尔朱荣于公元528年4月杀胡太后和幼主后,企图称帝,因见人心不服,暂于同月戊戌日立元子攸为帝,改年号为建义。元子攸即位后,由于尔朱荣的大肆屠杀,使京城空虚,地方政权瓦解,北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尔朱荣因为杀宗室朝官太多,民怨沸腾,不敢贸然进驻洛阳,他一面远据晋阳,残酷镇压农民起义,一面遥控洛阳,准备伺机夺取政权。元子攸不甘心做傀儡皇帝,530年9月除掉尔朱荣,同年12月,尔朱荣侄尔朱兆,尔朱度律声称要为其叔父报仇,引兵直扑洛阳,洛阳城防薄弱,叛军很快就攻入城门,直奔皇宫,皇宫禁卫兵大都闻风逃散,元子攸仓皇从云龙门逃出,为尔朱荣的几十名骑兵追及俘住,锁于永宁寺塔中,在囚禁中,孝庄帝取下头巾企图自尽,未遂,不久被送往晋阳,晋州刺史高欢在半路截击未成,又致书尔朱兆,说明利害,劝他别杀元子攸,尔朱兆大怒,将书信撕成碎片,并马上命令将元子攸押到并州三级佛寺,于12月甲子日绞杀。 元子攸庙号为敬宗,谥号为孝庄帝。

1.2.1.12 北魏长广王元晔(509-532、530-531、在位)

元晔,字华兴,小字盆子,河南洛阳人。,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次子。个性轻躁,颇有膂力。起家秘书郎,迁通直散骑常侍。初封长广王,拜太原太守。530年,尔朱荣为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后,在尔朱世隆拥立下,即位称帝,年号建明,成为傀儡皇帝。尔朱兆俘杀孝庄帝之后,失去利用价值。531年,为尔朱世隆逼迫禅让,降为东海王。广陵王元恭即位,年号普泰,是为节闵帝。531年,与尔朱氏对立的军阀高欢,拥立安定王元朗即位,年号中兴。高欢击败尔朱氏后,废黜节闵帝,清除尔朱氏,独揽大权。532年,高欢以禅让为名,废黜元朗为安定王,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年号太昌,是为孝武帝。532年五月,高欢毒死节闵帝;十一月,高欢以东海王元晔、安定王元朗与尔朱氏有牵连,同日将二人赐死。

1.2.1.13 北魏节闵帝/广陵王/前废帝元恭(498-532、531-532、在位)

在位1年,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恭被尔朱氏集团拥立为帝以前,曾经装聋作哑地渡过了8年。530年,尔朱兆在废掉元晔后想改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是哑巴,于是派人向元恭转述他们的意图。装哑多年的元恭听说自己能当皇帝,大喜过望,巧借孔夫子的话说:“天何言哉!”表明自己并没有真哑,并表示愿意当皇帝。531年,元恭被拥立为帝,尔朱氏掌握了北魏的军政大权。同年,高欢拥立元朗为帝,起兵反对尔朱氏,一年后攻入洛阳,尔朱氏垮台,元恭同时被废,一个月后被毒死。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谥号节闵帝,又称广陵王或前废帝。

1.2.1.14 北魏顺皇帝/废帝朗/后废帝元朗(513-532、531-532、在位)

年号:中兴,元朗生于513年,字仲哲,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第12代君主,北魏景穆太子的玄孙,他的父亲是北魏第3代章武王元融、母亲是程氏。安定王本是北魏宗室,任职冀州渤海太守。531年十月即位,次年四月被杀,年二十岁。在位六个月。谥号顺文皇帝,史称废帝朗或后废帝。

1.2.1.15 北魏孝武帝元脩(510-535、532-535、在位)

在位2年,字孝则,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母亲李氏。永安三年,封为平阳王。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后又改加侍中、尚书左仆射。532年被高欢立为帝。534年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十二月被泰毒杀。同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他死后,其谥号为孝武皇帝或出帝。

1.2.2 东魏(534-550,河北临漳、鲜卑族、魏孝静帝元善见)

1.2.2.1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552、534-550、在位

在位17年,鲜卑族,曾祖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祖父是清河王元怿,父亲清河文宣王元亶。北魏末年,高欢操控了生杀予夺大权。534 年,孝武帝元脩与高欢决裂,于是逃离洛阳,投奔了宇文泰。元脩走后,高欢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全权处理国家政务。元亶还没即位,就“出入已称警跸”,而且刚愎自用,惟我独尊,不把高欢放在眼里。鉴于此,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这样以来,北魏同时出现了元善见和元修两位皇帝,从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元善见即位时年仅11岁,由权臣高欢辅政。550年,在十万精兵的逼迫下,孝静帝禅位于高洋。552年,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时,偷偷在杯中下了毒,孝静帝没有防备,结果中毒而死。随后,他的三个儿子也被高洋杀害。北齐上谥号孝静皇帝,将元善见葬于邺县漳河以北。

1.2.3 西魏(535-556,陕西西安、鲜卑族、魏文帝元宝炬)

1.2.3.1 西魏文帝元宝炬(507-551、535-551、在位)

魏文帝元宝炬,字宝炬,河南洛阳人。西魏开国皇帝,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母亲杨奥妃。轻躁薄行,个性强果。其父元愉起兵于冀州,兵败而死,兄弟姐妹受俘,幽禁于宗正寺。宣武帝元恪驾崩,恢复自由,编入宗室属籍。初任直阁将军,封邵县开国侯,拜太尉兼侍中,进封南阳王。533年,进位太保兼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孝武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决裂,以为中军四面大都督。护送孝武帝西投宇文泰,进拜太宰。孝武帝元修遇害后,宇文泰上表劝进。元宝炬即位,建立西魏,年号大统,军国政事悉由宇文泰署理。551年,去世,时年四十五,葬于永陵,谥号文皇帝,皇太子元钦嗣位。

1.2.3.2 西魏废帝元钦(不详-554、551-554、在位)

元钦,河南洛阳人。西魏政权第二位皇帝,魏孝文帝元宏曾孙,魏文帝元宝炬嫡长子,母为乙弗皇后。535年,父亲元宝炬登基后,册立为皇太子,不久迎娶丞相宇文泰长女为太子妃,出屯渭北,镇守蒲坂。551年,正式即位,沿用大统年号,但权力被极大限制。552年去年号,称元年。宇文泰独揽朝政,与东魏多次激战。553年,罢免宇文泰丞相,大行台官职,十一月授意尚书元烈谋杀,后计谋被宇文泰心腹探知泄露。554年,因计谋被泄露,宇文泰发动政变,被毒杀,葬于永陵。

1.2.3.3 西魏恭帝拓跋廓(537-557、554-556、在位)

在位3年,鲜卑族,汉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即位前封齐王。554年,在太师宇文泰拥立下,正式即位,称为元年,恢复原姓拓跋氏。557年农历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护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让位于宇文觉(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为宋王,后又寻个理由杀之,至此西魏政权灭亡。

1.2.4 北齐(550-577,河北临漳、鲜卑族、齐文宣帝高洋)

1.2.4.1 北齐文宣帝高洋(526-559、550-559、在位)

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亲为娄氏。出生时有异兆,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高洋于550年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齐,改元天保,建都邺,年仅二十岁,为北齐文宣帝。在位前期勤于政事,以法驭下,并能任用杨愔等人,勤于武备,征伐四克。后来神智昏乱,猜忌残暴,虐杀兄弟,饮酒无节制,最后因饮酒过量无法饮食。559年,高洋去世,时年仅 31岁,他的谥号为文宣皇帝,庙号为显祖,太子高殷即位。武成帝曾于天统初,改其谥为景烈,庙号威宗。武平初,赵彦深执政,复帝本谥,庙号仍为显祖。

1.2.4.2 北齐废帝高殷(545-561、559-560、在位))

北齐第二任皇帝,齐文宣帝高洋长子,生母为李皇后。字正道,小字道人,性敏慧。550年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高殷自幼温裕开朗,礼士好学,关览时政,甚有美名,高洋认为他“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想废他另立太子,在杨愔的劝阻下没有实行。先前文宣帝登金凤台,曾召太子高殷亲手杀死囚徒,太子很同情,面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文宣帝发怒,亲手以马鞭抽打太子三下。以后高殷的精神偶尔会有昏乱。559年即位,时年十六岁,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一同辅政。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对民生极为关心,曾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风俗,问人疾苦;整顿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逾六旬皆放免,军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壮,军力大增;下诏减徭役,使由天保朝国势的危急有舒缓,实为一代明君。文宣帝临终前委托自己的六弟高演照顾他。560年高演发动政变,太皇太后下令废高殷为济南王,出居别宫,高演即位为帝。561年高演杀死高殷,时年十七岁。

1.2.4.3 北齐孝昭帝高演(535-561、560-561、在位)

北齐第三位皇帝,东魏权臣高欢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字延安。560年,高演联合母亲娄太后、弟弟长广王高湛等发动政变,杀杨愔等人,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相府佐史进位一等,掌握军国大政。不久废掉侄子高殷,登上皇位,改元皇建,时年二十六岁。高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盛,颇留心于政事,积极寻求及任用贤能为朝廷效力,政治清明;关心民生,轻徭薄赋,并下诏分遣大使巡省四方,观察风俗,问人疾苦,考求得失。并亲征北讨库莫奚,出长城,虏亡遁,分兵致讨,大获牛马。事母至孝,友爱诸弟。即位第二年,高演坠马,伤到肋骨。同年去世,在位仅两年,终年二十七岁。谥为孝昭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文靖陵。

1.2.4.4 北齐武成帝高湛(537-569、561-565、在位)

小字步落稽,河北景县人,北齐第四任皇帝,武成帝。东魏权臣高欢第九子,母亲为娄氏,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元象中封长广郡公,北齐建国后的天保初年,进爵为长广王。与兄长高演一起谋划诛杀杨愔等人,废掉皇帝高殷。高演继位后,进位为右丞相,权倾朝野。不久高演患重病,高湛与族侄高元海及高归彦等人密议,准备发兵篡位,巫师占卜,说“不利举事,静则吉”,高湛才未举事篡逆。高演临死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运定传位于弟高湛。561年高演崩,遗诏入继大统。高湛继位,改元太宁,是为武成帝。封孝昭帝太子高百年为乐陵郡王。立妃胡氏为皇后,子高纬为皇太子。武成帝残害宗室,昏庸无能,沉湎于美色之中,宠信小人,不思国事,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568年,因为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岁。年号太宁、河清,谥号武成帝,庙号世祖。

1.2.4.5 北齐后主高纬(556-577、565-577、在位)

字仁纲,汉族,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北齐武成帝高湛的长子,母亲为胡皇后。556年,生于并州的王邸。少年时容仪美好,为父亲宠爱,拜为王世子。武成帝即位,562年,立为皇太子。565年,武成帝禅位于他。568年亲政。576年,禅位于长子高恒。在位期间,任用奸佞,荒淫无道。诛杀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自毁长城。政治腐败,军力衰落,使得朝廷摇摇欲坠。周武帝东征,大败齐军,攻破邺城。高纬传位于皇太子高恒,带领幼主高恒等人,准备投降陈朝。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

1.2.4.6 北齐安德王高延宗(544-577、577(2天)、在位)

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后主高纬的堂兄弟。幼时为文宣帝所养,天保六年封安德王,历定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576年后主南逃,他留守晋阳,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在位2天,被北周武帝俘获,后被杀,时年三十四,葬于邺城。

1.2.4.7 北齐幼主高恒(570-577、577-577、在位)

南北朝时期北齐最后一位皇帝,后主高纬之子。当时北周不断进攻腐朽的北齐,齐军屡战屡败。高纬便禅位于自己的儿子高恒,改元“承光”,是为北齐幼主。高恒即位25日后,北齐京师邺沦陷,幼主等10余人骑马欲逃往南方的陈朝。高恒见北周大军紧追不舍,便发布文书,将皇位禅让给驻守在瀛州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恒自称守国天王,高纬称无上皇。高纬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将禅文和玺绂送给高湝,斛律孝卿却没有将它送给高谐,而是送给了北周武帝宇文邕。跟随高纬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与北周里应外合,使高恒、高纬一行数十人全被北周俘虏。577年,高纬、高恒等人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处死。不久被杀,享年8岁。

1.2.4.8 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不详-580、578-580、在位)

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559年封为广阳王,560年改封范阳王。578年北齐灭亡,高绍义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钵可汗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578年,高保宁在营州奉高绍义为北齐皇帝,用武平年号,作武平九年。580年,北周派贺若谊劝他钵可汗交出高绍义,他钵可汗同意了,高绍义在和他钵可汗打猎的时候,被贺若谊所擒,同年7月,贺若谊将忠帝高绍义从突厥囚送长安,北周将其流放于蜀地,高绍义后来死于蜀地,北齐灭亡。

1.2.5 北周(557-581,陕西西安、鲜卑族、孝闵帝宇文觉)

1.2.5.1 北周文帝宇文泰(507-556、534-556、掌权)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汉化鲜卑人,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鲜于修礼的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后,宇文泰成为贺拔岳麾下。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被推荐为首领,率众攻灭侯莫陈悦、曹泥,统一关陇。534年十二月,杀孝武帝。次年正月,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西魏朝局22年。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扩大兵源。形式上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其亲自指挥的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皆是以寡胜众的军史典范。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559年追尊为文帝,号其墓为成陵。宇文泰死后次年,其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1.2.5.2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542-557、557、在位)

字陀罗尼,宇文泰第三子。宇文泰死后他袭职,后废西魏恭帝,称帝,史称北周。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亲为北魏孝武帝之妹冯翊公主。542年,生于同州。556年,以嫡子被宇文泰立为世子;四月,拜为大将军。十月,宇文泰去世,宇文觉嗣位为太师、大冢宰。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开始扶持15岁的宇文觉承袭父位,由宇文护辅政。十二月,魏恭帝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觉为周公。557 年正月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禅让给宇文觉,宇文觉即位称帝,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下令为宇文觉上谥号。于是派遣蜀国公尉迟迥在南郊上谥其为太宗孝闵皇帝,称其陵墓为静陵。

1.2.5.3 北周明帝宇文毓(534-560、557-560、在位)

周明帝宇文毓;字统万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宽明仁厚,博览群书。548年,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受到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559年,正式称帝,年号武成。
560年,为权臣宇文护所害,时年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1.2.5.4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560-578、在位)

周武帝宇文邕,小字祢罗突,汉化的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孝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560年,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576年,复领兵七路攻齐。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36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孝陵,传位长子宇文赟。

1.2.5.5 北周宣帝宇文赟(559-580、578-579、在位)

周宣帝宇文赟,字乾伯,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周武帝宇文邕长子,母为帝太后李娥姿。生于同州,初封鲁国公。572年册立为皇太子,受到严格管教,动辄严厉惩罚。视察西部地区,率军西征吐谷浑。578年正式即位,年号大成。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杀死齐王宇文宪,导致宗室力量衰落,外戚势力抬头。579年,禅位于太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仍旧掌控朝权。广选美女充实后宫,以大将军陈山提第八女陈月仪、仪同三司元晟第二女元乐尚最受宠爱。宫中五位皇后,纵欲酒色,嬉游无度,健康日益恶化。580年,病逝,时年二十二,谥号宣皇帝,葬于定陵。次年,岳父隋国公杨坚篡位,建立隋朝,标志着北周王朝的灭亡。

1.2.5.6 北周静帝宇文阐(573~581、579―581、在位)

原名宇文衍,南北朝时期北周末代皇帝,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孙子、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579年,受宣帝内禅即位,时年7岁,由隋国公、外祖父丞相杨坚辅政。581年(大象三年)禅让帝位于丞相杨坚,杨坚登基。至此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同年,也是隋文帝开皇元年,宇文阐去世,时年9岁。他的谥号是静皇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