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周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本章节目录

一、周朝(约前1029-前221)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1.1 西周(约前10299-前771,陕西西安、华夏族、周文王姬昌)

1.1.1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前1056、约前1106~前1056、在位)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汉族)人,西周奠基者。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商纣时为西伯(“伯爵”),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1.1.2 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前1043、前1046-前1043、在位)

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1.1.3 周成王姬诵(前1055-前1021、前1042-前1021、在位) 

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命召公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西),后来成为东周的都城。成王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

1.1.4 周康王姬钊(不详-不详、前1020-前996、在位)

汉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其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1.1.5 周昭王姬瑕(不详-前1002、前995-前997、在位)

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汉族,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人。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1.1.6 周穆王姬满(不详-不详、前996-前992、在位)

周穆王,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1.1.7 周共王姬繄扈(不详-前900、前922-前900、在位)

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国王,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gōng)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姬病死后的庙号为共王。

1.1.8 周懿王姬囏(约前937-前892、前899-前892、在位)

在位8年,周懿王姬囏(jiān),西周第七代国王,周共王之子,谥号懿王,公元前899年(懿王元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发生日食。姬囏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1.1.9 周孝王姬方(不详—前886、前892-前886、在位)

谥号周孝王。周共王弟弟,周懿王叔父。周懿王病死后夺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公元前892年,周懿王病死,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皇叔姬辟方就乘机夺取了王位。

1.1.10 周夷王姬燮(不详—前878、前885-前878、在位)

西周第九代国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孙。《史记》称他为夷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彳屖王。

1.1.11 周厉王姬胡(前877-前841、前858-前841、在位)

在位18年,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仓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

1.1.12 周宣王姬静(靖)(不详—前782、前828-前782、在位)

在位46年,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周厉王之子,汉族,死后被追谥为世宗。厉王时国人暴动,大臣召穆公虎将太子静隐藏在自己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脱身。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流放地彘(今山西霍县),大臣拥立静为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1.1.13 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前771、前782-前771、在位)

在位11年,周宣王(姬静,周朝第十一位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出生于公元前795年(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82年(宣王四十六年)即位,以明年为元年。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泾、渭、洛“三川皆震”。他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2 东周又称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周平王姬宜臼

1.2.1 周平王姬宜臼(约前781-前720、前770-前720、在位)

周平王中国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侯之女)。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  

1.2.2 周桓王姬林(不详-前697、前719-前697、在位)

周桓王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  

1.2.3 周庄王姬佗(不详-前682、前696-前682、在位)

是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  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庄王。  

1.2.4 周僖王姬胡齐(不详-前677、前681-前677、在位)

东周第四代国王,他是周庄王姬佗的长子,姬佗并不喜欢姬胡齐,而是喜欢姚姬女士生的小儿子姬颓。姬胡齐能继位是因为他是长子。  

1.2.5 周惠王姬阆(不详-前652、前676-前652、在位)

周庄王孙子,周釐王(僖王)儿子,非常贪婪,即位后占取蔿国的园圃饲养野兽,强取周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产,收回膳夫石速俸禄,引起蔿国五大夫及石速的强烈不满。公元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死后的谥号为惠王。  

1.2.6 周襄王姬郑(不详-前619、前651-前619、在位)

周惠王之子。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  

1.2.7 周顷王姬壬臣(不详-前613、前618-前613、在位)

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  

1.2.8 周匡王姬班(不详-前607年、前612-前607、在位)

周顷王之子。顷王死后继位。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葬处不明,庙号为匡王(谥法云贞心大度曰匡)。  

1.2.9 周定王姬瑜(不详-前586年、前606-前586、在位)

姬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后的谥号为定王。  

1.2.10 周简王姬夷(不详-前572、585年—前572、在位)

姬夷为周定王之子,东周第10代君王。公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后即位,周简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此期间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公元前572年九月姬夷病死,谥号为简王。死后葬处不明。

1.2.11 周灵王姬泄心(不详-前545、前571-前545、在位)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1.2.12 周景王姬贵(不详-前520、前544-前521、在位)

周景王,名姬贵。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周景王姬贵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  

1.2.13 周悼王姬猛(不详-前520年、前520年(不足1年)、在位)

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病死。姬猛死后的庙号为悼王。  

1.2.14 周敬王姬匄(不详-前476、前519-前476、在位)

姬匄周景王次子,继兄周悼王为周王,称东周君。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公元前476年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洛阳西南10里),庙号为敬王。  

1.2.15 周元王姬仁(不详-前469、前475年—前469、在位)

姬仁,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继位,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后葬处不明,庙号为元王。  

1.2.16 周贞定王姬介( 不详-前441、前468-前441、在位)

周元王子。元王死后继位,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1.2.17 周哀王姬去疾(不详-前441、前441年(3个月)、在位)

周哀王,名姬去疾,为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年周贞定王死后即位,即位后三个月为弟姬叔袭杀,葬处不明。谥号为哀王。  

1.2.18 周思王姬叔( 不详-前441、前441(5个月)、在位)

姬叔,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杀。  

1.2.19 周考王姬嵬( 不详-前426、前440-前426、在位)

姬嵬,贞定王子。攻杀兄思王而继位。在位15年,病死。谥法云:“大虑行节曰考”。葬处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1.2.20 周威烈王姬午(不详-前402、前425-前402、在位)

名姬午,为周考王之子。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1.2.21 周安王姬骄(不详-前376、前401-前376、在位)

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中国东周第二十二代天子。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姬骄病死,谥号为安王,全谥为周元安王。  

1.2.22 周烈王姬喜(不详-前369、前376-前369、在位)

姬喜,为周安王之子。又称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庙号为烈王。  

1.2.23 周显王姬扁(不详-前321、前368-前321、在位)

名姬扁。也称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处不明。  

1.2.24 周慎靓王姬定(不详-前315、前320-前315、在位)

姬定。周显王子,显王死后继位。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  

1.2.25 周赧王姬延(不详-前255、前314-前255、在位)

周慎靓王之子,是东周的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从他的谥号上看不是),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岁的周赧王悲愤而死,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岁,秦灭东周公国。  

1.2.26 周顺王姬杰(不详-不详、前256年——前249年、在位)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至公元前194年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1.3 春秋(前770-前476,、华夏族、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3.1 齐恒公(不详-前643、前685-前643、在位)

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1.3.2 宋襄公不详-前637、前650—前637、在位)

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1.3.3 晋文公(约前697-前628、前636-前628、在位)

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1.3.4 楚庄王(不详-前591、前613-前591、在位)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相传穆王去世后,庄王熊旅即位,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成语“一鸣惊人”便是用来描写楚庄王的。

1.3.5 秦穆公(前682-前621、前659-前621、在位)

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秦穆公在位期间,向西发展,对战戎人。胜利后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1.3.6 吴王阖闾(前537-前496、前514-前496、在位)

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

1.3.7 越王勾践(约前520-前465、前496-前465、在位)

姒姓,又名鸠浅、菼执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1.4 战国(前475-前221,,华夏族、战国七雄)

参考《中国历史朝代–周朝(战国七雄)》

1.5 其他大国家

1.5.1 晋国(前1033—前376)

晋国,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 ,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1.5.1.1 唐叔虞姬虞(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时期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世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 )。在封地唐国,史称唐叔虞。周成王幼冲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强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

1.5.1.2 晋侯燮姬燮(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晋侯燮,姬姓,名燮(一作燮父),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二任国君。唐叔虞死后,晋侯燮继任君位。晋侯燮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晋侯燮死后,其子晋武侯继位。

1.5.1.3 晋武侯姬宁族(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晋武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三任统治者。姬姓,名宁族,铭文作曼期、曼旗。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晋侯燮去世后,其子姬宁族继承君位,为晋武侯。晋武侯去世后,其儿子姬服人继承君位,为晋成侯。

1.5.1.4 晋成侯姬服人(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晋成侯,即姬服人,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四任统治者。晋成侯继承其父晋武侯之位,成侯去世后,其子晋厉侯姬福继位。

1.5.1.5 晋厉侯姬福(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晋厉侯,姬姓,名福,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五任统治者。晋厉侯继承其父晋成侯之位,厉侯去世后,其子晋靖侯姬宜臼继位。

1.5.1.6 晋靖侯姬宜臼(不详-前841、前858-前841、在位) 

晋靖侯,姬姓,名宜臼,字喜父,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六任统治者,晋厉侯之子。前842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子僖侯司徒立。

1.5.1.7 晋厘侯姬司徒(不详-前823、前841-前823、在位)

晋僖侯,又称晋厘侯,姬姓,名司徒,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七任国君。晋僖侯是晋靖侯之子,晋献侯之父。因晋僖侯名司徒,有避讳之说,便废除了当时的司徒官职,到晋文公时期称中军。

1.5.1.8 晋献侯姬籍(不详-前812、前823年-前812年)

晋献侯,姬姓,名籍,又名苏,晋僖侯之子。周王三十三年,周王东巡至晋国,晋献侯率晋国的军队跟随,受王命征战今山东的夙夷。周王直接向晋献侯下达指示,在取得二邑之后,周王亲自到战场巡视,晋军大获全胜。班师回国后,周王赐给晋献侯香酒、弓箭、驷马,晋献侯异常高兴,便将征战的两支队伍驻扎在今南常、北常一带隆重犒赏。晋献侯为报答和颂扬天子的恩德,铸造了两套共16枚编钟,把天子的恩宠记载在钟上。所铸之钟被称为“王赐苏钟”,钟上的铭文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经过及周王将晋国的部队夸为周王室的“宿卫军”等文字。王赐苏钟被陪葬于晋献侯墓地。王赐苏钟,初露晋军克敌之锋芒,晋献侯也因此名垂青史。

1.5.1.9 晋穆侯姬费王(不详-前785、前812-前785、在位)

晋穆侯,姬姓,名费王,(或名费王、费壬),器铭曰“晋侯邦父”,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成师。晋人师服认为嫡长子与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穆侯之晋穆侯,亦作晋侯邦父,姬姓,名费王(亦作弗生、晞王),是晋献侯之子。公元前812年,晋献侯去世,费王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穆侯。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齐国的宗室女子姜氏为夫人 [3] ,史称齐姜。公元前805年,正在齐姜怀有身孕时,晋穆侯接到周宣王的命令,让他率军随王讨伐条戎,没想到晋军却惨败而归。晋穆侯深以此战为耻,适逢此时齐姜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晋穆侯便为他取名为“仇”,并立其为太子 ,以示不忘条戎之耻。公元前802年,晋穆侯率军讨伐北戎,与北戎在千亩(今山西安泽北)交战,晋军一战击败北戎,大获全胜。此时齐姜生下第二个儿子,于是晋穆侯便为他起名为“成师”。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领其同党袭击晋殇叔而自立为君,是为晋文侯。

1.5.1.10 晋殇叔姬殇(不详-前781、前785-前781、在位)

晋殇叔,姬姓,华夏族,名不详,在位4年,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十任国君,晋穆侯之弟。晋殇叔乃晋穆侯之弟,他大概多次协助哥哥征战四方,因此掌握了晋国巨大的权力。公元前785年去世后,身为晋穆侯长子的姬仇没能成为晋国国君,而由晋殇叔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成了晋国的统治者。晋国嫡长子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姬仇出奔他国避难。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前781年,姬仇率领其追随者成功袭杀殇叔,姬仇自立为晋君,是为晋文侯。殇叔也因这次被杀而被谥为殇。这次内战在当时似乎对晋国的各方方面并没有造成太大的震动,但它却为晋国后来长达67年的内战埋下的炸弹。

1.5.1.11 晋文侯姬仇(前805-前746、前781-前746、在位)

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晋文侯的叔父晋殇叔篡夺君位,晋文侯逃到其他诸侯国避难。公元前781年,晋文侯以武力夺回君位。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辅佐周平王东迁,诛杀周携王,为东周初年的局势稳定作出很大贡献,因此深得周平王的倚重。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葬于今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南的晋侯墓地。晋文侯死后,其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

1.5.1.12 晋昭侯姬伯(不详-前739、前746-前739、在位)

晋昭侯),姬姓,名伯,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国君,晋文侯之子,于前739年被杀。晋昭侯曾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分裂为翼和曲沃。
晋昭侯,姬姓,名伯,是晋文侯之子。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伯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昭侯。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世称曲沃桓叔,以晋靖侯的孙子栾宾辅佐曲沃桓叔。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违背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晋国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说,建立国家应该让君王的力量、地盘大于臣下,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本末倒置是不能稳定的,曲沃日后必为祸害,但晋昭侯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从此埋下晋国近七十年内乱的祸根。曲沃桓叔受封曲沃时,已经五十八岁。相比刚即位的晋昭侯,曾参与其兄晋文侯重夺政权的曲沃桓叔显然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很高,所以多许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 曲沃靠着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曲沃桓叔的苦心经营,很快就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已经超过当时的晋都翼城。随着封地不断壮大,曲沃桓叔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萌生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的念头。面对曲沃势力的扩张,晋昭侯并没有采取措施制止。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正想进入翼城夺权之际,当时晋国国君的支持者势力还很大,于是发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败,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且诛杀叛党潘父。至此,翼城与曲沃的对立完全公开化,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1.5.1.13 晋孝侯姬平(不详-前724、前739-前724、在位)

晋孝侯,姬姓,名平,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国君,晋昭侯之子,晋国第十三任君主。于前724年为曲沃庄伯所杀。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但被晋人发兵逐回曲沃。晋人共立公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杀潘父。孝侯十五年,曲沃桓叔之子曲沃庄伯在晋国都城翼弑杀了孝侯,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退回曲沃。晋人立孝侯之弟公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1.5.1.14 晋鄂侯姬却(不详-前718、前724-前718、在位)

晋鄂侯,姬姓,华夏族,名郄(或名郤),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国第十四任君主。自公元前738年晋昭侯遇弑以后,晋国就处于曲沃代翼的内乱之中。公元前724年,晋孝侯被曲沃庄伯弑杀于晋国都城翼,晋国人赶走曲沃庄伯,立孝侯之弟郄继位。但曲沃庄伯野心不死,于公元前718年联合郑国、邢国伐翼,周桓王也派兵支援曲沃,郄逃到随地。不久后曲沃庄伯与周天子反目,桓王命虢公伐曲沃,并且立郄之子光为晋国国君,是为晋哀侯。翌年,晋国属民怀姓九宗的五正(总长)顷父之子嘉父迎郄于随,并把他接到鄂地(今山西乡宁)居住,因此晋国人称他为鄂侯,无谥号,下落亦不明。

1.5.1.15 晋哀侯姬光(不详-前708、前718-前708、在位)

晋哀侯,姬姓,名光,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鄂侯之子,晋国第十五任国君。前710年,晋入侵其都城以南的小邑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在次年联兵伐晋,哀侯被俘。晋人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是为晋小子侯。前708年,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姬韩万杀了晋哀侯。

1.5.1.16 晋小子侯姬小子(不详-前705、前708-前705、在位)

小子侯,即姬小子,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哀侯之子,晋国第十六任君主。当时曲沃日益强大,《史记》称曲沃武公于小子四年(前705年)诱杀了晋小子侯,周桓王派兵伐曲沃武公,武公退回曲沃,周立晋哀侯之弟姬缗为晋侯。《左传》称晋小子侯于鲁桓公七年(前705年)冬被杀,周于次年冬立姬缗为晋侯。

1.5.1.17 晋缗侯姬缗(不详-前679、前705-前679、在位)

晋缗侯,即姬缗,华夏族,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国君,晋国第十七任君主。侯氏始祖。曲沃武公杀晋小子侯,周桓王使虢仲以兵伐曲沃武公,武公退回曲沃,遂被立为晋君。在位二十八年,为曲沃武公所灭。晋国发生了长达67年的“曲沃代翼”——曲沃旁支代替翼城正宗的内战,周王室也浑浑噩噩,搅扰其中,一会支持大宗,一会支持小宗,把不少诸侯国都卷入了乱局。期间,文侯以下的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晋缗侯,除鄂侯逃奔以外,尽数被杀,无一幸存。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消灭了晋缗侯,完全兼并了晋地。他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釐王。于是,周釐王不仅承认了武公的合法地位,任命他为晋君;还将晋国从一个二等的侯爵国提升了一个等级成为一等公爵国,将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是为晋武公,他把翼作为自己的都城,晋国终于重获统一。

1.5.1.* 曲沃桓叔姬成师(前802-前731、前744-前731、在位)

曲沃桓叔,姬姓,名成师,谥号桓,排行为叔。晋穆侯之子,晋文侯之弟,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公元前745年,受封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时年五十八岁。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所以多许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想入晋都翼城,但遭国人攻打,曲沃桓叔只好退回曲沃。晋国人立晋昭侯之子平为君,是为晋孝侯。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曲沃桓叔死后,经过儿子曲沃庄伯、孙子晋武公的数十年努力,最终曲沃消灭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重新统一晋国。

1.5.1.* 曲沃庄公姬鳝(不详-前717、前731-前716、在位)

曲沃庄伯,姬姓,名鳝,谥号庄,排行为伯。晋穆侯之孙,曲沃桓叔之子,晋武公的父亲,春秋时期曲沃的封君。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鳝继任父位,称为曲沃庄伯。前724年,曲沃庄伯攻打晋国都城翼城,杀死晋孝侯。前718年,曲沃庄伯趁晋鄂侯去世之际,兴兵攻打晋国。周桓王派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逃回曲沃防守。此战曲沃虽败,但却大大摧残晋君势力。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称继位,称为曲沃武公。经曲沃武公数十年与晋国征战,最终于前678年兼并晋国土地,正式成为晋国国君,改称晋武公。

1.5.1.18 晋武公/曲沃武公姬称(前75-前677、前715-前677、在位)

晋武公,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716年,继父位成为曲沃的国君,在吞并晋国前称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杀死晋侯缗,吞并晋国,并以珍宝贿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为晋国国君,列位诸侯。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纪年仍沿用曲沃武公纪年。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去世,其子晋献公继位。

1.5.1.19 晋献公姬诡诸(不详-前651、前676-前651、在位)

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公元前651年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举行盛大盟会。晋献公因生病,去迟了,还没到葵丘,就遇见了周朝的宰孔。宰孔说:“齐桓公日益骄横,不修德政而专行侵略远方,诸侯心中不平。您只管不要参加盟会,他也不能把晋国怎么样。”加上晋献公正在生病,就返回了晋国。晋献公病情加重,就对荀息说:“我把奚齐作为继承人,他年龄小,大臣们不服,恐怕会有祸乱,您能拥立他吗?”荀息说能。晋献公说用什么做凭证?荀息回答说:“即使您死而复生,活着的我也不感到有愧,这就是凭证。”于是晋献公将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同年九月,晋献公去世。晋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奚齐被里克所杀,荀息复立骊姬妹妹之子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迎立公子夷吾,是为晋惠公,晋惠公继位后逼杀里克。

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宠妃骊姬生下儿子奚齐。晋献公有意废掉太子申生,就说:“曲沃是我先祖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邑,夷吾住在屈邑(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晋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奚齐住在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 晋献公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都很贤德。自晋献公宠幸骊姬后,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

公元前656年,骊姬陷害太子申生毒害晋献公,太子申生无奈之下在曲沃自杀。当时夷吾和重耳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二人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夷吾和重耳二人听到这消息,非常害怕。于是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恼怒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谋反的意思,就派兵讨伐蒲邑。蒲邑一个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出奔到翟国。晋献公又派人到屈邑讨伐夷吾,屈城邑守严密,没能攻下。

公元前654年,晋献公调遣贾华等人讨伐屈邑,屈邑百姓逃散。夷吾准备逃往翟国。郤芮(冀芮)说:“不行,重耳已经在那里了,您再逃去,晋国必定转移军队来证讨翟国,翟人怕了晋国,您们就有祸了,不如逃往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等晋君去世后,您就可求秦国送您回国了。”于是逃往梁国(位于今陕西韩城南)。

1.5.1.20 晋惠公姬夷吾(不详-前637、前650年-前637年、在位)

晋惠公,姬姓,晋氏,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公元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晋国大夫里克和邳郑想接回重耳,借申生、重耳、夷吾的党徒作乱 ,对荀息说:“三个仇家将要行动起来,外有秦国,内有晋国百姓帮助他们。您将怎么办?”晋献公临死前曾遗命荀息拥立奚齐为君,于是荀息说:“我不能辜负先君的遗言。”十月,里克在守丧的地方杀死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未安葬。荀息准备以死相报,有人说不如立奚齐的弟弟悼子(卓子)并辅佐他,荀息便立悼子为君,安葬了晋献公。十一月,里克又在朝中杀了悼子,荀息也以身相殉。 里克等人已经杀了奚齐和悼子,就派人到翟国迎接重耳,想拥立他为君。重耳辞谢说:“违抗父命而出奔,父死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敢回国!还是请大夫改立别的公子。”使者回报里克,里克又派人到梁国迎接夷吾。夷吾想回去,吕省、郤芮说:“国内还有可立的公子却到国外来找您,难以让人信任。估计如果不去秦国,借助强国的威力返回晋国,恐怕会有危险。”于是夷吾就派郤芮送重礼贿赂秦穆公,许诺说:“如果得以回国,愿将晋国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并且又送信给里克说:“果真能立为君,愿将汾阳的城邑封给您。”秦穆公于是派兵送夷吾回晋国。齐桓公听说晋国内乱,也率领诸侯来到晋国。秦军和夷吾也到了晋国,齐桓公于是派隰朋会合秦人一同送夷吾到晋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背弃诺言,派邳郑向秦穆公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许诺给您,今有幸回国继位。大臣们说:‘土地是先君的土地,您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将土地许给秦国?’我与他们力争也没有用,所以向您道歉。”于是没有割地给秦国。而且晋惠公也不把汾阳城邑封给里克,反而夺了他的权力。晋惠公因违背给秦国土地和给里克城邑的诺言,又诛杀了七舆大夫,国人很不顺服他。公元前649年,周襄王派召公姬过拜访晋惠公,晋惠公傲慢无礼,遭到召公的讥讽。

公元前645年闰九月十三日,晋惠公与秦穆公在韩原交战。秦穆公手下勇士奋力冲击打败晋军,晋军败逃,晋军没抓住秦穆公,而秦军却抓获了晋惠公带回秦国。公元前645年十一月,秦穆公放晋惠公回国,晋惠公回国后将晋国黄河以西的土地献给秦国,当时秦国的地盘向东已经扩展到黄河。晋惠公又诛杀了庆郑,重修政教。与大臣商议说:“重耳逃亡在外,诸侯们大多拥戴接纳他。”想派人到翟国诛杀重耳。重耳听到这消息,就逃往齐国。

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而在秦国遭灾时,又以怨报德,企图依靠自然灾害打击秦国,再一次在道义上失败。韩原之战兵败被擒,只不过是前两次失败的自然延续而已。晋惠公使晋国处于“失道寡助”的地位,不能与其他大国争衡,较一日之短长。

1.5.1.21 晋怀公姬圉(前655-前636、前637-前636、在位)

晋怀公,姬姓,名圉,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一任君主。他母亲是梁国人。早年在在秦国做人质,后其父亲晋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但不久,晋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死时只有19岁。公元前636年正月,重耳在秦兵三千人的护送下,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晋国,入国都绛,即位。怀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杀。

1.5.1.22 晋文公姬重耳(不详-前628、前636年-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1.5.1.23 晋襄公姬欢(不详-前621、前628-前621、在位)

晋襄公,晋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家,姬姓,名驩,是晋文公和逼姞的儿子。晋襄公于公元前628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一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楚国,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晋襄公温文尔雅,善纳箴言,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初立,尊王室;联齐、郑;数败嬴秦;抑克荆楚,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

1.5.1.24 晋灵公姬夷皋(前624―前607、前621-前607、在位)

晋灵公,姬姓,名夷皋,晋文公之孙,晋襄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幼年继位,年长后喜好声色,宠信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赵盾之后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因此感到讨厌、害怕,于是多次刺杀赵盾。赵盾于是自己逃亡 ,但没有走出晋国境内。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盾的兄弟赵穿在桃园突袭杀死晋灵公,并且迎回赵盾。赵盾一向显贵,很得民心;而晋灵公年幼,挥霍无度,百姓们都不亲附他,所以赵穿较容易将晋灵公杀死。赵盾恢复原来官位后,派赵穿到洛京迎回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继位,是为晋成公。

1.5.1.25 晋成公姬黑肩(不详-前600、前607-前600、在位)

晋成公,姬姓,名黑臀,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异母弟,晋灵公的叔叔,母为周王室之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成公早年在东周作人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遇害,晋成公回到晋国继位。晋成公继位后,恢复公族官职,并馀子、公行官职,以卿士的嫡子、庶子担任。后与郑国结盟,多次派兵援救郑国;联合白狄打败秦国,俘虏秦国将领。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在扈邑会见各国诸侯。同年九月,晋成公在扈邑去世,谥号成公。死后由其子公子据继位,是为晋景公。

1.5.1.26 晋景公姬据(不详-前581、前600-前581、在位)

晋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晋景公时期,晋军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先后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但在前597年的邲之战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前583年晋景公即派兵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使楚国霸业结束。在前589年的晋齐鞌之战中,晋景公派兵击败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後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公元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之後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1.5.1.27 晋厉公姬寿曼(不详-前572、前581-前573、在位)

晋厉公,姬姓,晋氏,名寿曼(《左传》作名州蒲),晋景公之子。晋厉公即位后,与秦桓公订盟,但后来秦桓公急欲向东发展而背约,与狄合力攻晋。公元前578年,晋使吕相绝秦,并率诸侯伐秦,秦军大败,退至泾。晋厉公在外有很多宠姬,回国后想免去所有大夫的官职而任用那些宠姬的兄弟。公元前573年闰十二月乙卯日,晋厉公到大夫匠骊氏家玩,栾书、中行偃带领党徒袭击逮捕晋厉公,将他囚禁起来,并杀死胥童,派人到周京迎回公子周拥立为君,是为晋悼公。公元前572年正月乙卯日,栾书和中行偃将晋厉公杀死,只用一辆车陪葬他。

1.5.1.28 晋悼公姬周(前586-前558、前573-前558、在位)

晋悼公,姬姓,名周,一作纠,又名周子或孙周,是惠伯谈(姬谈)的小儿子,他的祖父桓叔捷(姬捷)是晋襄公的二儿子。他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谥号为“悼”,爵位为侯,又称“晋侯周”,简称“晋周”。晋悼公是晋襄公的曾孙,桓叔捷的孙子,惠伯谈二儿子,晋厉公的侄子。晋悼公幼时聪明伶俐,出生在天子脚下的洛邑,师从单襄公(单国国君,擅长预言),兼备贤君和相臣的才能,很有当国君的希望,从小就有入主晋国为君的雄心大志。十四岁就在晋国即位为君,以韩、栾为股肱(辅政大臣),祁、杨为谋士,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华夏尽附。悼公矫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1.5.1.29 晋平公姬彪(不详-前532、前557-前532、在位)

晋平公,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公元前552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在位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公元前532年,晋平公去世,谥号”平“,其子公子夷继位,是为晋昭公。(晋平公继位后,任命羊舌肸为太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穿吉服,选贤任能,在曲沃举行烝祭。在晋平公执政期间赋税繁重、贪图享乐、不务政事,政务落在六卿手中,六卿的实力愈加强大,为日后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1.5.1.30 晋昭公姬夷(不详-前526、前532-前526、在位)

晋昭公,姬姓,名夷。晋平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执政期间晋国渐渐失去霸主地位。前529年昭公为恢复霸业,与齐国争夺霸主,召开平丘之会,会见刘子、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等十多国代表。会中齐、晋二国有冲突,齐国宰相晏婴提出“盟无常主,惟有德者居焉”。晋将羊舌肸说:“德虽不足,而众可用也。”,后来晋国渐渐失去霸主地位,晋昭公时,韩起为正卿,专管国事政务。据《史记》,昭公死后,晋顷公继位,六卿强而公室弱,国家大权旁落至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手中。

1.5.1.31 晋顷公姬弃疾(不详-前512、前526-前512、在位)

晋顷公),姬姓,名弃疾,晋昭公之子,在位时期,六卿逐渐壮大,积极向公室夺权。顷公十二年,赵简子联合晋国的知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前513年冬天,收全国生铁四百八十斤,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铭铸于大铁鼎上,成为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称“铸刑鼎”。公元前526年去世。六卿强大,公室卑微。昭公的儿子顷公去疾即位。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诸王子争着即位。晋国六卿平定周王室的动乱,拥立敬王。公元前517年,鲁国季氏驱逐他的国君昭公,昭公居住乾侯。公元前515年,卫国、宋国派使臣请求晋国护送鲁国国君回国。季平子私下贿赂范献子,献子接受贿赂,就对晋君说:“季氏无罪。”结果没有送鲁君回国。公元前514年,晋侯的宗族人祁傒之孙,叔向之子,相互诋毁于国君之前。六卿本就想削弱公室,于是就依照刑法全部灭掉他们的宗族,并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各卿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县大夫。晋君更加微弱,六卿都强大起来。公元前512年,顷公去世,儿子定公午即位。

1.5.1.32 晋定公姬午(不详-前475、前512-前475、在位)

晋定公,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刚即位,荀寅便有意趁此时机消灭赵氏。晋定公十二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太原第一座古城。前497年,赵简子升任晋国正卿,赵鞅囚禁同族赵午,随后杀之。前493年,赵鞅率军迎战增援范氏、中行氏,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晋军大振,取得胜利。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公元前501年,鲁国阳虎逃到晋国,赵鞅简子留下他。公元前497年,赵鞅差遣邯郸大夫午去办事,午未办成,赵鞅认为午不守信,要杀死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一起亲自攻打赵鞅,赵鞅逃跑据守晋阳。定公发兵围攻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吉射、中行寅有仇,便移兵攻打范吉射、中行寅。范吉射、中行寅反叛,晋君攻打他们,打败了范吉射、中行寅。范吉射、中行寅逃到朝歌,据城坚守。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谢罪说情,晋君于是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公元前490年,晋军打败范吉射、中行寅,他二人逃奔到齐国。公元前482年,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争当盟主,赵鞅当时随从,最后还是吴王作盟主。公元前475年,定公去世,儿子出公凿即位。

1.5.1.33 晋出公姬凿(不详-前452、前475-前452、在位)

晋出公),姬姓,名凿,晋定公之子。是晋国的一位傀儡君主。公元前453年,国内韩、赵、魏三卿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完全架空国君之位。晋出公不满三卿过度僭越,被迫流亡于楚国,客死他乡。(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在晋阳攻打了两年没有攻克,后来智伯采用水灌晋阳的方式,可就在要淹没晋阳城的时候,韩、魏两家突然临阵反水,用水倒灌智氏军营,联合赵氏大败智氏,智伯兵败身亡。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从此晋国的国君,再无半点权威,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仁义为重的战国时代。)

1.5.1.34 晋哀公姬骄(不详-前434、前452-前434、在位)

晋哀公,《世本》、《赵世家》作晋懿公,《纪年》作晋敬公,姬姓,名骄,晋昭公的曾孙。晋昭公生戴子雍,戴子雍生忌,忌生晋哀公。前453年,韩、赵、魏共灭智伯瑶,三分其地,并于明年赶走晋出公,立晋哀公。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韩、赵、魏掌权。前434年,晋哀公死。

1.5.1.35 晋幽公姬柳(不详-前416、前433-前416、在位)

晋幽公),姬姓,名柳,晋哀公之子。前434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位。赵烈侯,韩景侯,魏文侯瓜分晋国的一些领地,但三家并不是诸侯国,晋幽公恐惧三家权力,反而要朝见赵,韩,魏之君。前416年,晋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被盗所杀。晋幽公死后,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一说是晋幽公的弟弟),为国君,是为晋烈公。

1.5.1.36 晋烈公姬止(不详-前389、前416-前389、在位)

晋烈公,姬姓,名止,战国时期晋国君主,晋幽公之子。前403年,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诸侯国。魏国控制晋国。前389年,烈公死。

1.5.1.37 晋孝公姬欣(不详-前377、前389-前377、在位)

晋孝公,《古本竹书》称作晋桓公,姬姓,名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烈公之子,前389年,烈公死,孝公即位。前377年,孝公去世,子晋静公即位。晋孝公时,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大多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屡被迁移,前369年,赵迁晋君于屯留,后封晋君于端氏。

1.5.1.38 晋静公姬俱酒(不详-前349、前377-前349、在位)

晋静公,又称晋靖公、晋后悼公。姬姓,名俱酒,是东周时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晋孝公之子。公元前377年。晋孝公去世,晋静公即位。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静公为庶人。并将晋静公和晋国公室迁到屯留。晋国彻底灭亡。前349年,已经逃到洛阳的晋静公被韩王派去的刺客韩玘杀害。晋国公室易姓为唐。

1.5.2 鲁国(前1043-前249)

鲁国,先秦诸侯国,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七年后(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1.5.2.1 鲁君伯禽(不详-不详、前1042-前997、在位)

伯禽,生卒年不详,姬姓,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长子,周武王姬发之侄,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当时周公旦受封鲁国,但因周公旦在镐京辅佐周成王,故派伯禽代其受封鲁国。伯禽在位四十六年去世,死后其子鲁考公继位。伯禽在位时期,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政治经济出现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伯禽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46年,鲁国的政治经济都出现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并享有“礼义之邦”的美称。

1.5.2.2 鲁考公姬酋(不详―前993年、前996-前993、在位)

鲁考公,姬姓,名酋(《世本》作就,邹诞本作遒),鲁国第二任君主,周公之孙。鲁考公是鲁君伯禽的长子,承袭伯禽担任该国君主。

1.5.2.3 鲁炀公姬熙(不详―前987年、前993年-前987年、在位)

鲁炀(yáng)公,本名姬熙,又名姬怡,是鲁国第三任君主。他为鲁考公的弟弟,承袭鲁考公担任该国君主。死后由鲁幽公继任。

1.5.2.4 鲁幽公姬宰(不详-前973、前987年-前973、在位)

鲁幽公,即姬宰,为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四任君主。他为鲁炀公儿子,承袭鲁炀公担任该国君主,后其弟鲁魏公弑君自立并于当年改元。

1.5.2.5 鲁魏公姬沸(姬晞)(不详-前924、前973-前924、在位)

鲁魏公,即姬沸,史记作姬晞,为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五任君主。他为鲁幽公的弟弟,杀鲁幽公担任该国君主,由鲁厉公继位。

1.5.2.6 鲁厉公姬擢(不详-前887、前924-前887、在位)

鲁厉公,即姬擢,为西周时期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六任君主。他为鲁魏公儿子,承袭鲁魏公担任该国君主。

1.5.2.7 鲁献公姬具(不详-855、前887-前855、在位)

鲁献公,即姬具,为周代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七任君主。他为鲁魏公儿子,承袭鲁厉公担任该国君主,由鲁真公继位。

1.5.2.8 鲁真公姬濞(不详-826、前855-前826、在位)

鲁真公,即姬濞,为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八任君主。他为鲁献公儿子,承袭鲁献公担任该国君主。

1.5.2.9 鲁武公姬敖(不详-前816、前826-前816、在位)

鲁武公,姬姓,名敖,鲁献公之子,鲁真公之弟,周朝诸侯国鲁国国君。
公元前826年(鲁真公三十年),鲁武公的哥哥鲁真公去世,鲁武公继位。 [1]
公元前817年(鲁武公九年)春天,鲁武公和大儿子公子括、小儿子公子戏,西行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周朝大夫樊仲甫(一名仲山甫)劝阻周宣王说:“废长子立少子,不合于礼;不合于礼,必然触犯王命;触犯王命,必然诛灭他;所以发布命令不能不合于礼。命令不能实行,政治就没有权威;实行命令而不合于礼,人民将背弃君上。以下事上,以少事长,是合于礼的做法。现在天子为诸侯立嗣,立其少子,这是教人民犯上。如果鲁国听从您的命令,诸侯效仿您的做法,那么先王之命将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听从您的命令,您因此诛伐鲁国,那么您这就是自己诛伐先王之命。此事,您诛伐也是失误,不诛伐也是失误,天子您还是慎重考虑吧!”周宣王不听,终究还是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 [2]
公元前817年(鲁武公九年)夏天,鲁武公从周朝回到鲁国后就去世了,公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 [3]

1.5.2.10 鲁懿公姬戏(不详-前807、前816-前807、在位)

鲁懿公,姬姓,名戏,鲁武公少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十任国君。公元前817年(鲁武公九年)春天,与父亲鲁武公、哥哥公子括西行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鲁懿公,便立他为鲁国太子。同年夏天,鲁武公回国后去世,鲁懿公继位。公元前807年(鲁懿公九年),鲁懿公兄公子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击弑杀鲁懿公,鲁人立伯御为鲁君,史称“鲁废公”。

1.5.2.11 鲁废公姬伯御(不详-前796、前807-前796、在位)

鲁伯御:即鲁废公,姬姓,名伯御。是鲁武公长子公子括的儿子。为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一任君主。公元前816年,鲁武公带自己的两个儿子去西周朝见周宣王。谁知周宣王一眼就看中了鲁武公的小儿子公子戏,于是就让鲁武公立小儿子戏为鲁国的太子。仲山甫听说之后认为废长立幼是违背先王遗训的于是竭力反对,但周宣王主意已定无论仲山甫怎末劝也不听,于是公子戏就被立为了太子。鲁武公从西周归国后就去世了,公子戏继承了王位,是为鲁懿公。公元前807年,公子括的儿子伯御不甘心放弃原本属于他的王位,于是就兴兵作乱,杀死鲁懿公后,伯御被立为鲁君。公元前796年,周宣王兴兵伐鲁,杀死了伯御,立鲁武公的三子公子称为君,是为鲁孝公。

1.5.2.12 鲁孝公姬称(前796-前769、在位)

鲁孝公),姬姓,名称,鲁武公之子,鲁懿公之弟,西周末期、春秋初期鲁国第十二任国君。公元前807年,公子称的侄子、公子括的儿子伯御弑杀鲁懿公,自立为君,史称鲁废公。公元前796年,周宣王率军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拥立公子称为君,是为鲁孝公。公元前769年,鲁孝公去世,其子弗湟继位,是为鲁惠公。

1.5.2.13 鲁惠公姬弗涅(前769-前723、在位)

鲁惠公,姬姓,名弗湟(《世本》曰名 “弗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名 ”弗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君主。他为鲁孝公儿子,承袭鲁孝公担任该国君主。鲁惠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其夫人曰孟子,无子早卒。晚年,为庶长子公子息娶宋武公之女仲子。仲子至,见仲子漂亮,自纳之,并立为夫人,生子允(即鲁桓公)并立为太子。除太子外,另有庶长子息,贱妾声子所出,后为鲁隐公。另有庶子曰施父,据说是施姓之祖先,(据《姓纂》: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
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平王不同意。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平王不敢过问。惠公46年卒,因太子年幼,由庶长子息姑摄政,即鲁隐公。

1.5.2.14 鲁隐公姬息姑(前723-前712年)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春秋》没有记载鲁隐公是如何被安葬的,因为要隐瞒隐公被桓公所弑这件事。按照《春秋》的体例,国君被弑,而弑君的坏人不被讨伐,就不记载葬礼,认为就像没有臣子一样。《春秋》也没有记载隐公死的地点,是不忍心说明。(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允已经六七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听国政”。这样,自己代理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借口。而如今,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臣还是国际舆论,都承认这个事实,并且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1.5.2.15 鲁桓公姬允(前731-前694、前712年-前694、在位)

鲁桓公,姬姓,名允(《世本》作名轨),鲁惠公嫡长子,鲁隐公之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位国君,谥桓。公元前712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即位,后来娶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夫人。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齐襄公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怒斥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此事。四月,齐襄公灌醉鲁桓公,派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车,鲁桓公死于车上。事后迫于鲁国压力,齐襄公杀公子彭生。

1.5.2.16 鲁庄公姬同(前706-前662、前694-前662、在位)

鲁庄公,姬姓,名同,为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与其正妻文姜所生嫡长子。前694年,鲁桓公携文姜出访齐国,鲁桓公发现妻子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乱伦私通而斥责文姜,最终齐襄公派人将妹夫鲁桓公杀死,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任鲁国国君,是为鲁庄公。前686年,弑君自立的公孙无知(齐前废公)被国人杀死,鲁庄公因支持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继任齐国国君,从而与在莒国流亡而抢先回国即位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结怨,次年,齐、鲁干时之战,鲁国战败,鲁庄公被迫处死公子纠,并将管仲押回齐国。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从而带领鲁军击败齐国。左传经典篇目《曹刿论战》即记载此事。前681年,齐、鲁柯之会,多次战败而失地的鲁国将军曹沫(疑是曹刿)在盟会上挟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所占鲁国土地,齐鲁签订盟约,自此,鲁庄公在位时期,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鲁庄公有三位兄弟庆父、叔牙、季友,他们的后代在鲁国政坛世代承袭执政之位,势力逐渐大过国君,控制鲁国,被称作三桓(即三支为鲁桓公后代的家族)。

1.5.2.17 鲁君姬斑(不详-前662、前662(2月)、在位)

鲁庄公的夫人哀姜是齐国人,无子。庄公临死前欲立庶子斑(或作般)为嗣君,庄公弟叔牙建议立长弟庆父,另一位弟弟季友则支持立斑。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 死。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鲁庄公病逝,季友立子斑为君,十月庆父杀死子斑,立庄公另一庶子启为鲁君,季友则逃亡陈国。(季友知道叔牙、庆父狼狈为奸,听到各个问立储君之事,便说:“请立公子斑为储君。”庄公担心说叔牙主张立庆父,季友便答应操办。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自杀,并以家人后代要挟。姬叔牙本以为庄公死后储君就是庆父的了,为保家人后代,便喝下毒酒。鲁庄公去世后,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由于鲁庄公刚死,公子斑没有入宫,而是暂住在自己的舅舅党氏家。荦因调戏公子斑喜欢的梁氏女儿,被公子斑鞭打。一直耿耿于怀的庆父便挑唆荦趁机杀死了公子斑。庄公刚死,新君又去世,庆父为避杀君嫌疑,坚决不肯继承王位。便让叔姜之子八岁的公子开继承王位,史称鲁闵公。季友知道公子斑之死跟庆父有关,便逃到陈国。庆父为掩人耳目,也前往齐国。却不知齐国霸主的齐桓公全力支持鲁闵公治理鲁国,还从陈国接回季友任鲁国宰相。后庆父再与哀姜合谋杀了鲁闵公,夺得了君权。见两任君主被杀,季友只好带领公子申逃到邾国(今山东邹县)。)

1.5.2.17 鲁闵公姬启(不详-前660、前662-前660、在位)

鲁闵公,姬姓,名启,又作鲁湣公,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七任君主。是鲁庄公的儿子,母亲为叔姜。前662年,庄公卒,季友按照庄公的命令,立子斑为君,两个月后,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君子斑于党氏。庆父遂立庄公之子启,是为闵公。前660年,庆父使卜齮袭杀闵公于武闱。闵公在位2年。

1.5.2.18 鲁釐公姬申(不详-前627、前660-前627、在位)

鲁僖公,姬姓,名申,鲁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662年,鲁庄公薨,其继任者公子般和鲁闵公均处于庄公弟庆父的控制下,先后在位2个月和2年而薨。最后是季友辅佐年少的姬申即位,是为鲁僖公。国乱主少,季友的权势是不小的,在鲁国也确实起到了柱石的作用。渐渐,僖公也能利用三桓和众臣(如臧文仲)势力相互牵制,国君渐渐起色。到僖公16年季友、公孙兹死,僖公已经完全掌握国政,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内乱,一直到前632年晋楚城濮大战,天下都处于“无伯”的状态,国际形势变化莫测,中小国家的生存环境极其严酷。就是在这10年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里,鲁僖公倾出其无穷心血,展现了他令人赞叹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机敏诡异的应对能力,一度几乎使鲁国发生质的飞跃。

1.5.2.19 鲁文公姬兴(不详-前609、前627-前609、在位)

鲁文公,姬姓,名兴,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僖公儿子,承袭鲁僖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8年。 在位期间执政为孟穆伯、东门襄仲、叔孙庄叔、季文子、臧文仲。 前618年,周襄王病逝,周朝王室财政窘迫,无法安葬襄王,周顷王只得派毛伯卫向鲁国讨钱。自文公开始,鲁国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孙氏为首的三桓逐渐凌驾于公室之上。外有秦晋争霸,鲁弱而以晋为尊。内有襄仲、三桓争雄。内忧外患,公室渐衰。

1.5.2.20 鲁宣公姬馁(不详-前609、前609-前591、在位)

鲁宣公,姬姓,名俀,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任君主。他为鲁文公儿子,母敬嬴,次妃,为文公所宠。承袭鲁文公担任该国君主。文公卒,大夫襄仲在齐惠公默许下,杀嫡子恶及视,立庶子俀,即宣公。宣公十八年卒,子成公黑肱立,大夫季文子逐襄仲子归父于晋,以报前仇。

1.5.2.21 鲁成公姬黑肱(不详-前573、前591-前573、在位)

鲁成公,鲁宣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姬姓,名黑肱,母穆姜。承袭鲁宣公担任鲁国君主,去世后 ,其子鲁襄公继任。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前573年二月,鲁成公去到晋国,“朝见”晋国新立的国君晋悼公。六月,鲁成公从晋国回到鲁国。晋国的范宣子来鲁国聘问,同时答拜对晋君的朝见。之后,杞桓公前来“朝见”,慰劳成公,同时询问晋国的消息。成公把晋君的政治措施告诉他。杞桓公因此很快地向晋国“朝见”并请求通婚。八月,邾宣公前来“朝见”,这是由于他新即位而前来进见。前573年,鲁成公死在寝宫里。

1.5.2.22 鲁襄公姬午(前575-前542、前573-前542、在位)

鲁襄公姬午,鲁成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死后由姬野即位。前573年7月20日,公子午的父亲鲁成公去世,时年三岁的公子午继位,是为鲁襄公。鲁襄公继位后,以三朝元老季孙行父为丞相,保持鲁国的相对稳定。公元前568年,一代名臣季孙行父去世,行父要以薄葬来进行下葬仪式,这时鲁襄公很感动的称赞的说行父是个廉吏,于是襄公给行父的谥号为“文”。公元前552年,鲁襄公向晋平公祝贺。前542年5月31日,鲁襄公去世,由太子姬野即位。

1.5.2.23 鲁君姬野(前575-前542、前542(3月)、在位)

前542年,鲁襄公死后,鲁国拥立胡国女人敬归的儿子子野,住在季氏那里。秋季,九月十一日,因哀痛过度,子野去世。鲁国拥立敬归的妹妹齐归生的儿子公子裯为国君。即鲁昭公。之子,鲁昭公之兄。公元前542年,六月,姬野之父鲁襄公薨,由太子姬野即位,可是到了同一年的九月,突然姬野死亡。后来,鲁国人拥立齐归之子姬裯为君主,是为鲁昭公。

1.5.2.24 鲁昭公姬稠(前560-前510、前542-前510、在位)

鲁昭公,姬姓,名裯,一名稠、袑,鲁襄公之子,母齐归,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公元前542年,鲁昭公即位。公元前517年,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季平子给鸡套上护甲,郈昭伯给鸡套上金属爪子。季平子因怒而侵犯郈昭伯,郈昭伯也恼怒季平子。臧昭伯的弟弟会用诈言谗害臧氏。季平子恼怒,囚禁臧氏大臣。臧氏和郈氏向鲁昭公告难。最终导致三家共同攻伐鲁昭公,鲁昭公于是出逃。鲁昭公先后逃亡到齐国、晋国。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晋国的乾侯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1.5.2.25 鲁定公姬宋(前560-前510、前510-前495年、在位)

鲁定公,姬姓,名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为鲁昭公的弟弟,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汶阳之地。鲁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当了大司寇(公共安全专家部长),负责国内治安。孔子终于获得机会,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安定社会。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起来。十二年,命令子路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定公派兵攻打,未能成功,堕三都失败。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离开鲁国。十五年,定公去世,儿子姬蒋即位,即鲁哀公。

1.5.2.26 鲁哀公姬将(前521―前468、前495-前468、在位)

鲁哀公,姬姓,名将,鲁定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在鲁定公死后即位。在位期间执政为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季孙肥、叔孙舒、仲孙彘。前468年,鲁哀公去世,其子鲁悼公即位。

1.5.2.27 鲁悼公姬宁(不详―前437、前468-前437、在位)

鲁悼公,姬姓,名宁,即为战国时期鲁国第二十七任君主。他为鲁哀公儿子,承袭鲁哀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1年。

1.5.2.28 鲁元公姬嘉(不详―前416、前437-前416、在位)

鲁元公,本名姬嘉,为东周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八任君主。他为鲁悼公儿子,承袭鲁悼公担任该国君主。子显立,是为穆公。

1.5.2.29 鲁穆公姬显(不详―前383、前416-前383、在位)

鲁穆公,本名姬显,战国初期鲁国国君,《史记索隐》作不衍,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他为鲁元公儿子,在位33年。他注重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使鲁国一度出现安定局面。

1.5.2.30 鲁共公姬奋(不详―前383、前383-前353、在位)

鲁共公,本名姬奋,为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鲁国第三十任君主。他为鲁穆公儿子,承袭鲁穆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0年。前373年,齐国田午弑其君田剡自立,国内动荡,魏国伐齐至博陵,鲁国伐齐至阳关。前356年与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朝魏。因与楚宣王饮酒不欢,导致了楚国联合齐国伐鲁。

1.5.2.31 鲁康公姬屯(不详―前344、前353-前344、在位)

鲁康公姬屯,为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三十一任君主。 他为鲁共公儿子,承袭鲁共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9年。前344年,康公卒,子姬匽即位,是为景公。

1.5.2.32 鲁景公姬匽(不详―前323、前344-前323、在位)

鲁景公,即姬匽,为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三十二任君主。他为鲁康公儿子,承袭鲁康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1年。前323年,景公去世,子平公叔立,这一年,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鲁国未参与,彻底沦为次等国家。

1.5.2.33 鲁平公姬叔(不详―前303、前323-前303、在位)

鲁平公,即姬叔,为战国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三十三任君主。他为鲁景公儿子,承袭鲁景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0年。他在位的时候,鲁国国力衰弱,当时战国七雄中的六国都已经称王。鲁国苟延残喘于列国之中。

1.5.2.34 鲁文公姬贾(不详―前280、前303-前280、在位)

鲁文公姬贾,鲁平公之子,是鲁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位23年。鲁文公,《世本》作湣公,《汉书》人表作愍公,律历志作缗公,皆音同通用。杨宽先生考证其在位时间在前302年至前280年。

1.5.2.35 鲁顷公姬仇(不详―前249、前280-前256、在位)

鲁顷公,姬姓,名仇,原名姬雠,生卒年不详,周朝战国时期诸侯国鲁国的末代国君,鲁文公姬贾之子,共24年。

鲁顷公,姬姓,名仇bai,原名姬雠,生卒年不du详,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末代国君。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前278年,秦国破楚国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1.5.3 吴国(约前12-前473)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1.5.3.1 吴太伯(前1285-前943、不详-不详、在位)

吴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国勾吴。
始祖泰伯,生于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于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岁。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长子,才识卓绝,德行无边,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臣子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然而泰伯察觉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便由其侄昌继承。泰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第一次文明的跳跃。泰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1.5.3.2 吴仲雍(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本系姬姓,是黄帝的25世孙,陕西岐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第二子。仲雍和其兄太伯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让国南奔,落脚于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他们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季历,季历生子姬昌是为周文王,为灭商建周奠定了基础。

1.5.3.3 吴季简(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季简,姬姓,名简,周太王之孙,仲雍之子,周文王姬昌的堂兄弟,承袭父亲仲雍担任周代吴国的第三任君主,季简死后儿子叔达继位。

1.5.3.4 吴叔达(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叔达,是商朝晚期句吴的君主之一,为句吴第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季简担任句吴国君主。叔达死后儿子周章继位。

1.5.3.5 吴周章(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周章,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周章,吴侯仲雍曾孙,叔达之子,周朝诸侯国吴国第五任国君。自吴国国君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成周(洛阳)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周章卒后葬于常熟虞山东路,在其高祖仲雍墓旁。

1.5.3.6 吴熊遂(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熊遂,是周代时期吴国的国君之一,也是周代子孙也为吴国第六任国君,承袭父亲周章担任吴国君主。熊遂死后儿子柯相继位。

1.5.3.7 吴柯相(不详-不详943、不详-不详、在位)

柯相,生卒年不详,是西周初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

1.5.3.8 吴彊鸠夷(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疆鸠夷,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八任君主,承袭父亲柯相担任吴国君主。柯相之子。生于周康王壬子年,第八位吴国君主,在位51年,享年69岁,娶公羊氏。

1.5.3.9 吴馀桥疑吾(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馀桥疑吾,姬姓吴氏,生于周昭王乙未年,泰伯八世孙,第九位吴国君主,在位38年。享年72岁,娶公孙氏。子二:柏庐、柯庐。

1.5.3.10 吴柯卢(不详-前861、前920-前861、在位)

柯卢,在位59年),西周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任君主,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在位59年,享年73岁,娶姚氏。 子二:周繇、次仲。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

1.5.3.11 吴周繇(不详-前829、前861-前829、在位)

周繇常见人名,周繇是周朝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5.3.12 吴屈羽(不详-前795、前829-前795、在位)

屈羽,周代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4年,享年71岁,娶林氏。 子一:夷吾。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1.5.3.13 吴夷吾(不详-前762、前795-前762、在位)

夷吾,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3年,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1.5.3.14 吴禽处(不详-前723、前762-前723、在位)

禽处,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9年,为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1.5.3.15 吴转(不详-前682、前723-前682、在位)

转,《史记索隐》作柯转,春秋时期吴国第十五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子。

1.5.3.16 吴颇高(不详-前672、前682-前672、在位)

颇高,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10年,为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

1.5.3.17 吴句卑(不详-前622、前671-前622、在位)

句卑,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

1.5.3.18 吴去齐(前657-前586、前622年─前586、在位)

去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6年,为吴国第十八任君主,承袭父亲句卑担任吴国君主。去齐死后,儿子寿梦继位,寿梦开始称王。

1.5.3.19 吴王寿梦(前620-前、前586-前561、在位)

吴王寿梦,姬姓,名乘,字寿梦。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吴侯泰伯十九世孙 [2] ,吴侯去齐之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和兵车力量,打楚国,会盟诸侯,朝礼天子,始称吴王,奠定吴国的强盛基础。去世,其子诸樊继位。

1.5.3.20 吴王诸樊(不详-前548、前561-前548、在位)

吴王诸樊,姬姓,吴氏,名遏 ,又称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吴王诸樊代掌国政。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正式继位。同年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公子宜谷。公元前548年,楚军攻打舒鸠,吴王诸樊派兵援救舒鸠,吴军兵败,舒鸠灭亡。公元前548年,吴王诸樊在攻打楚国附庸国巢国时,中箭身亡,时年48岁。

1.5.3.21 吴王余祭(前587-前544、前548-前544、在位)

吴王余祭,姬姓,名余祭,又称吴安王,吴王寿梦之子,诸樊之弟,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48年,诸樊去世,余祭继承王位,以公元前547年为元年。公元前544年,余祭被越俘刺死,其弟余眛(一作夷末、夷昧)继位。公元前548年十二月,“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中计,被楚人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诸樊临终前,遗命将王位传给次弟余祭,想依次相传,定要将国家交给四弟季札,以满足父亲寿梦的遗愿。余祭继位后,将季札分封在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公元前545年,齐国国相庆封有罪,从齐国逃来投奔吴国。余祭将朱方县赐给庆封,作为他的奉邑,而且将女儿嫁给庆封为妻,使得他变得比在齐国时更富有。后来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吴国反击时占领棘、栎、麻三城,之后楚国又攻打吴国两次,第一次打到雩娄,第二次在干溪被击败。

1.5.3.22 吴王夷昧(前563-前527、前544-前527、在位)

吴王夷昧,亦作余昧、夷末;春秋时期吴国君主,谥号吴度王,为寿梦之子,诸樊、余祭之弟,是寿梦称王以来的第四任吴王。前544年,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终年约54岁。元年为前543年。

1.5.3.23 吴王僚(不详-前515、前527-前515、在位)

吴王僚),姬姓,吴氏,名僚,号州于,吴王夷昧之子,春秋时期吴国第23任君主。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昧去世,吴王僚继位。公元前515年,吴王僚被其堂兄弟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1.5.3.24 吴王阖闾(前537-前496、前515-前496、在位)

吴王阖闾,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前525年,阖闾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余皇”。前519年,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当楚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夺取州来。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1.5.3.25 吴王夫差(不详-前473、前496年-前473、在位)

夫差,姬姓,吴氏,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之子。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国再次兴兵,吴国被灭,夫差自刎,时年55岁。

1.5.4 卫国(前1115-前209)

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帝丘(今河南濮阳)。历史名人:商鞅、吕不韦、许穆夫人、端木赐、李悝、鬼谷子。第一代国君康叔封。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1.5.4.1 卫康叔卫封(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康叔卫封,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 ,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卫国第一代国君。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并告诫康叔,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向殷商故地贤豪长者询问殷商兴亡之道。康叔统治有方,很快使卫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成为卫国和卫姓的始祖。周成王年长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卓越政绩,于是提拔他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康叔秉公执法,成功维护西周的政权稳定。周成王为表彰康叔辅佐之功,赐给他宝器、祭器等物。康叔死后,其子卫康伯继位。

1.5.4.2 卫康伯卫代(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康伯卫髦,谯周《古史考》作卫牟伯,姬姓卫氏。卫康伯为周文王之孙,因此又称王孙牟。杨宽认为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伯懋(mào)父”就是卫康伯,杨宽认为是“懋”与“牟”音同而通用。卫康叔之子,卫考伯之父。卫国第二任国君,在位期间相当于西周时期周康王的在位期间。是成康时期西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1.5.4.3 卫孝/考伯卫徂(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考伯,又称卫孝伯,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康伯之子,卫嗣伯之父。卫国第三任国君,在位期间相当于西周时期周康王、周孝王的在位期间。

1.5.4.4 卫嗣伯卫恁(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嗣伯,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考伯之子,卫疌伯之父。卫国第四任国君,在位期间相当于西周时期周昭王、周穆王的在位期间。

1.5.4.5 卫疌/挚伯卫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疌伯,《世本》中作卫挚伯,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嗣伯之子,卫靖伯之父。卫国第五任国君,在位期间相当于西周时期周穆王、周共王的在位期间。

1.5.4.6 卫靖伯卫洛(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靖伯,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疌伯之子,卫贞伯之父。卫国第六任国君,在位期间相当于西周时期周懿王、周孝王的在位期间。一般认为他有个孙子叫公孙腊,字石,是卫国的贤臣,为石姓的起源。

1.5.4.7 卫贞/箕伯卫是(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卫贞伯,《世本》作卫箕伯,生卒年不详,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靖伯之子,卫顷侯之父。卫国第七任国君,在位期间相当于西周时期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的在位期间。

1.5.4.8 卫顷侯卫岫( 不详-前857、前868-前857、在位)

卫顷侯,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贞伯之子,卫釐侯之父。卫国第八任国君,公元前868年—公元前857年在位。在位期间,曾用重金厚赂周夷王,使他的爵位由伯爵升为侯爵,在位十二年而死。

1.5.4.9 卫釐侯卫甸(不详-前815、前856-前815、在位)

卫釐侯,姬姓,卫氏,名已失传。卫顷侯之子,卫共伯、卫武公之父。卫国第九任国君。

1.5.4.10 卫共伯卫余(不详-前813、前815- 前813、在位)

卫共伯,姬姓,卫氏,名馀。他是卫釐侯之子,卫武公之兄。卫国第十任国君。他非常宠幸弟弟卫和,经常赏赐他东西,但赏赐的东西却被卫和用来贿赂死士,死士在釐侯墓道袭杀了他。卫和篡位后,说他是自杀于釐侯墓道,于是葬在釐侯坟旁。

1.5.4.11 卫武公卫和(前852-前758年、前813-前758、在位)

卫武公卫和,姬姓卫氏,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卫国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去世,太子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和受到其父卫釐侯宠爱,卫釐侯赐给他许多财物。和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卫釐侯的墓地前攻袭卫共伯,卫共伯躲进墓道里自杀而死。卫国人拥立和继位,是为卫武公。卫武公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后因勤王有功,升为公爵。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谥号武公(全谥睿圣武公),其子卫庄公继位。

1.5.4.12 卫前庄公卫扬(不详-前735、前758-前735、在位)

卫庄公卫扬,姬姓卫氏。卫武公之子,卫桓公、卫前废公、卫宣公之父。卫国第12任国君。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太子完即位,即卫桓公。公元前753年,庄公迎娶一齐国女子为夫人,但齐女却无子。于是又迎娶一陈国女子为夫人,生子,早死。陈女的妹妹亦受庄公宠幸,为庄公生下了公子完(即卫桓公)。庄公让公子完作齐女的儿子,并立为太子。庄公又有一宠妾,生下了公子州吁(即卫前废公)。公子州吁长大后,善于带兵。公元前740年,庄公任命公子州吁为将。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庄公不听,酿成了以后的卫国的大乱。

1.5.4.13 卫桓公卫完(不详-前719、前735-前719、在位)

卫桓公卫完,姬姓卫氏,卫前庄公之子,卫前废公、卫宣公之兄。卫国第13任国君。公子完的母亲名叫戴妫,是陈国女子。戴妫死后,卫庄公命正妻庄姜抚养公子完,并将其立为太子。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公元前733年,卫桓公因弟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逃离卫国。
公元前719年,州吁聚集卫国流民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成为惯例。

1.5.4.14 卫前废公卫州吁(不详-前719、前719、在位)

卫州吁,姬姓卫氏,名州吁,卫庄公之子,卫桓公异母弟。卫国第十四位国君。州吁少受父宠,爱好军事。卫桓公继位后,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出国逃亡。公元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史称卫前废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同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

1.5.4.15 卫宣公卫晋(不详-前700、前719-前700、在位)

卫宣公卫晋,姬姓卫氏,卫庄公之子,卫桓公之弟。卫国第15任国君。公子晋早年在邢国作人质。公元前719年,公子晋另一兄弟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石碏平定州吁之乱后,从邢国迎公子晋回国即位,是为卫宣公。卫宣公在位时,屡与郑、郕等国发生战争;曾在齐僖公调解下与宋国讲和,并和齐僖公在蒲地会谈;同齐、郑、宋三国在恶曹举行会盟。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

1.5.4.16 卫惠公卫朔(不详-669、前700-前697、前687-前669、两度在位)

卫惠公卫朔,姬姓卫氏,卫宣公之子。卫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701年,公子朔与其母宣姜共同诽谤太子伋,卫宣公于是指使强盗杀害太子伋,改立公子朔为太子。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公元前696年,左、右公子怨恨卫惠公诽谤杀害太子伋而取代他继位,于是起兵作乱,进攻卫惠公,改立太子伋同母弟公子黔牟为君,史称卫君黔牟,卫惠公逃到齐国。公元前688年,齐襄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复位,诛杀左、右公子,卫君黔牟于是逃到周朝。公元前675年,卫惠公怨恨周朝收容安置卫君黔牟,便联合南燕国攻打周朝。周惠王逃到温邑,卫、燕两国拥立周惠王之弟王子颓为王。公元前669年,卫惠公去世,谥号惠公,其子卫懿公继位。

1.5.4.17 卫黔牟 卫牟 卫宣公卫晋之子 前697-前687

卫黔牟,姬姓卫氏,卫国第十七位国君。他是卫宣公之子,太子伋同母弟,卫惠公异母兄。卫惠公三年,左公子、右公子因卫惠公害死了太子伋和公子寿而作乱,废卫惠公,立黔牟为君。前688年即鲁庄公六年,齐襄公率领诸侯攻卫国,废卫君黔牟,因他是周王之婿,放他去周,复立惠公为君。

1.5.4.18 卫懿公卫赤(不详-前660、前669-前660、在位)

卫懿公卫赤,姬姓卫氏,卫惠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十八任国君。卫懿公继位后,终日只知奢侈淫乐,喜好养鹤,竟赐给鹤官位和俸禄,因此遭致臣民怨恨。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

1.5.4.19 卫戴公卫申(不详-前660、前660、在位)

卫戴公卫申,姬姓卫氏。卫国第十九位国君,前660年在位。他是卫宣公之孙,昭伯顽之子,卫懿公之堂弟,卫文公之兄。前660年,懿公被翟人所杀。懿公做卫君,百姓大臣皆不服。这是因为懿公之父卫惠公进谗言杀死太子伋而自立。所以,卫人诛灭了惠公的后裔,思复立宣公前死太子伋之后,伋子又死,而代伋死者子寿又无子。太子伋同母弟二人:其一曰黔牟,黔牟尝代惠公为君,八年复去;其二曰昭伯。昭伯、黔牟皆已前死,故立昭伯子申为戴公。此时,随公子申出逃的卫人男女700余人,又益共、藤之民共5000人。戴公在野外造草庵暂住曹地(今滑县口镇东),史称“庐于曹”。戴公元年(前660年),戴公薨。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卫君,是为文公。

1.5.4.20 卫文公卫毁(不详-前635、前660-前635、在位)

卫文公卫辟疆,姬姓卫氏,初名辟疆,后改名毁,卫宣公之孙,卫昭伯(昭伯顽)之子,卫戴公之弟 ,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任国君。公元前660年,卫戴公去世,卫文公继位。卫文公在位初期,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任用有能力者为官;与中原各诸侯国结交会盟;发展军事势力,使战车从三十辆增至三百辆战车,并出兵灭亡邢国。公元前635年,卫文公去世,其子卫成公继位。

1.5.4.21 卫成公卫郑(不详-前600、前635-前600、两度在位)

卫成公,姬姓,卫氏,名郑,是卫文公之子,继位前称公子郑。公元前635年,卫文公去世 ,公子郑继位,是为卫成公。同年秋天,卫成公将父亲卫文公安葬。同年十二月,卫成公调停莒国和鲁国的关系。十二月癸亥日,卫成公和鲁僖公、莒庆在洮地结盟,重温卫文公时代的旧好,鲁国与莒国讲和。公元前632年,晋国想向卫国借路以援救宋国,卫成公没有答应。晋国军队便改从南河渡过,援救宋国。晋国向卫国征集军队,卫国的大夫们准备应许,而卫成公不肯。于是大夫元咺就攻击卫成公,卫成公出国逃亡。晋文公讨伐卫国,分割卫国部分土地给予宋国,惩罚前次晋文公经过卫国而不以礼相待,以及此次不救援宋国的过错。卫成公于是出逃到陈国。元咺改立卫成公之弟公子瑕为君,史称卫中废公。两年后,卫成公到周王室去请求让他回国,跟晋文公会面。晋国派人下毒药想害死卫成公,卫成公私下贿赂周王室主持放毒的人,让他少放点毒,得以不死。过后周襄王替卫成公向晋文公请求,终于就让卫成公回到卫国。卫成公回国后,诛杀元咺,卫中废公出奔逃亡 [8] ,卫成公于是得以复位。公元前623年,卫成公前往晋国朝见晋襄公。公元前600年,卫成公去世,其子公子遬继位,是为卫穆公。

1.5.4.22 卫中废公卫瑕 (不详-前633、前632、在位)

卫瑕,字子适。姬姓卫氏。卫国第二十二位国君,前632年在位。他是卫文公之子,卫成公之弟。前633年,晋国相向卫国借道援救宋国,成公没有答应。晋国改道从南河穿过,去救宋。晋国想在卫国征调部队,卫国大夫元咺想答应晋国,成公却不肯答应。于是,元咺将成公赶出了卫国。晋文公见卫国如此无礼于晋,伐卫,与宋国共分其地。卫成公逃到了陈国。元咺改立成公之弟公子瑕为卫君。

1.5.4.23 卫穆公卫遫(不详-前589、前600-前589、在位)

卫穆公卫遫,姬姓卫氏。卫国第二十三位国君。

1.5.4.24 卫定公卫臧(不详-前577、前589-前577、在位)

卫定公卫臧,姬姓卫氏。卫国第二十四位国君。

1.5.4.25 卫献公卫衎(不详-、前577-前559、前547-前544、两度在位)

卫献公,姬姓,卫氏,名衎,是卫定公之子,母敬姒。公元前577年,卫定公患病,让孔成子、宁惠子立儿子衎为太子。同年十一月,卫定公去世,太子衎继位,是为卫献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卫定公死时,卫定公夫人姜氏哭丧后休息,看到卫献公并不悲哀,就连水也不喝,叹气说:“这个人啊,将要不仅会使卫国遭致败亡,而且必然从我这个未亡人身上开始动手。唉呀!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吧!我不能得到鱄来主持国家。”大夫们听到后,无不感到十分恐惧。孙文子从此不敢把他的宝器藏在卫国,而都放在采邑戚地,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友好。公元前576年春天,卫献公与鲁、晋、郑、宋、齐等国在戚地会盟,谋划讨伐曹国国君曹成公,将曹成公逮捕送到京师。同年十一月,卫献公派孙文子(字林父)与鲁、晋、齐、宋、郑国、吴等国在钟离会见。公元前575年,卫献公派兵攻打郑国。同年秋天,卫献公与晋、齐、宋等国在沙随会见。公元前574年,卫献公联合鲁、晋、齐、宋等国攻打郑国,战后与诸侯在柯陵会盟。同年冬天,再度与诸侯攻打郑国。公元前572年春天,由于宋国的彭城反叛宋国,卫献公便派宁殖与鲁、晋、宋等国军队包围彭城。同年冬天,卫献公派子叔访问鲁国。公元前564年,卫献公让乐师师曹教宫中的侍妾弹琴,侍妾不认真学,师曹于是笞打她。侍妾仗着受卫献公的宠爱,向卫献公说师曹的坏话,卫献公也笞打师曹三百下。公元前559年,卫献公交代大夫孙文子、宁惠子(姬姓,名殖)不吃早饭,都前去待命。到日上三竿时,卫献公仍不召见,却到园林里去猎大雁。两人便找到园林里去,卫献公穿着猎装跟他们说话。两人发怒,前往孙文子的食邑宿地。孙文子的儿子孙蒯多次侍侯卫献公喝酒,卫献公让师曹演唱《巧言》诗的最后一章。师曹正恼怒卫献公曾经用鞭子抽打他三百下,于是演唱那章诗,想以此激怒孙文子,去报复卫献公。孙文子与蘧伯玉商量,蘧伯玉说:“我不知道。”孙文子于是打跑卫献公。卫献公逃奔到齐国,齐国将卫献公安置在聚邑。孙文子、宁惠子共同拥立卫献公的弟弟公子秋为国君(一说卫献公叔父),是为卫殇公。卫殇公继位后,把孙文子封在宿邑。公元前547年,宁喜与孙文子争宠而互相怨恨,卫殇公命令宁喜攻打孙文子。孙文子逃到晋国,请求晋国护送卫献公回国复位。卫献公此时在齐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听到此事后,与卫献公一同前往晋国请求晋国护送卫献公回国。晋国替卫献公征讨卫国,引诱卫国结盟。卫殇公前往会见晋平公,晋平公扣住卫殇公和宁喜,再护送卫献公回国。卫献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终于回到卫国复位。公元前546年,卫献公诛杀宁喜。公元前544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经过卫国,拜见蘧伯玉、史䲡,说:“卫国有很多的君子,这个国家不会有大难。”经过宿邑时,孙林父给他击磬,延陵季子说:“声音不快乐,声音太悲伤,将使卫国发生祸乱的就是这里。”同年,卫献公去世,其子公子恶继位,是为卫襄公。

1.5.4.26 卫殇公卫秋(不详-前547、前559-前547、在位)

卫殇公,姬姓,卫氏,名秋。卫国第26代国君,他是卫定公之子,卫献公之弟。《左传》则称他是卫定公弟公子黑背之子,名剽,字子叔。前559年,献公邀请大夫孙文子(字林父)、宁惠子(姬姓,名殖)吃饭。这两个人很早就前去等候,但是两人从早晨一直等到太阳落山,也没有见到献公。这时候一个随从走过来告诉他们说献公自己到苑囿中打猎去了,孙文子、宁惠子知道后非常生气,便只好跟随他去苑囿面见献公。献公听说他们两人来了,竟然连衣服都不换,直接穿着打猎时的装束去接见他们,按照当时的礼节,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孙文子、宁惠子两人被这样不礼貌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来到了宿地。孙文子的儿子经常侍奉献公,他让师曹向献公歌唱巧言之卒章。师曹因为怨恨献公曾经笞打了他三百下,就作了此歌,想以此来激怒孙文子,报复卫献公。孙文子问蘧伯玉这是怎么回事,伯玉曰:“臣不知也。”孙文子遂将献公赶出了卫国。孙文子赶走了献公。献公被赶出卫国后,逃到了齐国,齐灵公将献公安置在聚邑。孙文子、宁惠子共立定公之弟公子秋为卫君,是为殇公。殇公即位后,封孙文子于宿。前547年,宁喜与孙文子因争宠而至相攻讦,殇公让宁喜攻打孙文子。孙文子逃奔到晋国,又请求晋国护送献公回国。当时,献公在齐国。齐景公听到这个消息,和卫献公一起到晋国请求帮助返回卫国。晋国便去讨伐卫国,诱使卫与晋结盟。卫殇公前去会见晋平公,平公逮捕了殇公与宁喜,紧接着就送卫献公回国。卫献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终于回卫国复位。
献公后元元年(前546年),献公诛杀了殇公和宁喜。

1.5.4.27 卫襄公卫恶(不详-前535、前544-前535、在位)

卫襄公卫恶,姬姓卫氏。卫国第二十七代国君。他是卫献公之子,卫灵公之父。前538年,楚灵王会诸侯,襄公称病不往。襄公宠幸了一个贱妾,结果贱妾有了身孕,贱妾梦见有人对她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贱妾很惊异,问孔成子这是怎么回事。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等到孩子出生后,果然是个男孩。襄公了解这件事后,认为这是天命,给儿子取名“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立元为太子。

1.5.4.28 卫灵公卫元(前540-前493、前535-前493、在位)

卫灵公,姬姓,名元,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因多猜忌且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

1.5.4.29 卫出公卫辄(不详-前480、前493-前480、前477-前470、两度在位)

卫出公卫辄,姬姓卫氏。卫国第二十九代国君。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孙、卫后庄公蒯聩之子,卫悼公黔之侄。前496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结果被南子发现,告知灵公。太子蒯聩逃往宋国,后又投奔晋国赵氏。前493年春,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推辞不受。同年夏,灵公薨,灵公夫人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太子蒯聩之子辄即位。于是辄即位,是为出公。同年六月乙酉,赵简子送太子蒯聩回卫国,想让太子蒯聩即位。卫人听说后,发兵击蒯聩。蒯聩不得入,入宿而保,卫人亦罢兵。前485年,孔子来到卫国,次年返回鲁国。前480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卫君,胁迫孔悝弑出公,出公逃出,去了鲁国,出公之父蒯聩立,是为后庄公,孔子弟子子路遇难。 庄公蒯聩即位后,抱怨大夫以前不迎立自己,欲尽诛大臣,群臣欲作乱,乃止。前478年,赵简子围卫,庄公出奔。卫人立公子斑师(襄公孙,庄公堂弟)为卫君。齐伐卫,俘虏了斑师,改立公子起(灵公子,庄公弟)为卫君。前477年,石圃把国君赶到了齐国。出公从齐国返回卫国复位,又驱逐了石圃。前476年,出公重赏了曾经随从他逃亡的人。前470年,贵族褚师比等人联合工匠暴动,出公逃亡宋国,向越国求援。前469年,越、鲁、宋三国出兵护送出公返卫,因卫国大夫坚守,出公不敢入城,出公叔父公子黔立为国君,是为悼公。出公最终死于越,但君位仍被承认。

1.5.4.30 卫庄公/卫简公卫蒯聩(前480-前478、在位)

卫庄公卫蒯聩,姬姓卫氏,卫灵公之子,卫出公的父亲,春秋时期卫国第三十任国君。卫后庄公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姬扬(即卫前庄公)的谥号相同,均为“庄公”。后世为了区别,故称之为“后庄公”。卫后庄公曾暗杀卫灵公夫人南子未果,后赶走儿子卫出公,成为国君。为人荒唐,在位仅三年。

1.5.4.31 卫君斑师(不详-不详、前478、在位)

卫君斑师,姬姓,卫氏,名斑师,襄公孙,庄公堂弟。卫国第三十一代国君,前478年在位。前478年,赵简子围卫,庄公出奔。卫人立公子斑师为卫君。同年,齐伐卫,俘虏了斑师,改立公子起为卫君。

1.5.4.32 卫君起(不详-不详、前477、在位)

卫君起,姬姓,名起,为春秋诸侯国卫国君主之一卫国第三十二代国君。,是卫灵公之子,承袭卫君般师担任该国君主,在位年期为前476年,在位1年。前477时,卫石曼尃(fū,夫)赶走起,起逃亡到齐国。卫出公辄又从齐返回卫国做国君。

1.5.4.33 卫悼公卫黔(不详-前465、前470-前465、在位)

卫悼公卫黔,姬姓卫氏。卫国第三十三代国君。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子、卫后庄公姬蒯聩之弟、卫出公姬辄之叔父、卫敬公姬弗之父。

1.5.4.34 卫敬公卫弗(不详-前432、前465-前432、在位)

卫敬公卫弗,姬姓卫氏,卫国第三十四代国君。他是卫悼公之子。在位33年而薨。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敬公在位年数为19年。但杨宽先生根据其它史料考证,其记载有误,敬公在位年数应为33年。

1.5.4.35 卫昭公卫纠(不详-前426、前432-前426、在位)

卫昭公卫纠,姬姓卫氏,卫国第35代国君,他是卫敬公之子。

1.5.4.36 卫怀公卫亶(不详-前415、前426-前415、在位)

卫怀公卫亶,姬姓卫氏,卫国第三十六代国君,前415年,公子穨(卫敬公之孙、公子适之子)杀死怀公自立。

1.5.4.37 卫慎公卫颓(不详-前382、前415-前382、在位)

卫慎公卫颓,姬姓卫氏。卫国第三十七代国君。他是卫敬公之孙,卫昭公之侄,公子适之子,卫声公之父。前426年),公子亹杀卫昭公自立,是为怀公。前415年,公子穨杀死怀公自立,是为慎公。这是孔伋和慎公的一段对话。这里的卫侯就指的是卫慎公。孔伋推荐苟变做将领,然而慎公却因为苟变过去为官收税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不用他。孔伋用“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说明选人任官不可求全责备,而应“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为我所用的道理,从而说服了慎公,使苟变得以重用。

1.5.4.38 卫声公卫训(不详-前372、前382-前372、在位)

卫声公卫训,姬姓卫氏。卫国第三十八代国君。他是卫慎公之子,卫成侯之父,在位12年而薨。

1.5.4.39 卫成侯卫遫(不详-前343、前372-前343、在位)

卫成侯卫遫,姬姓卫氏。卫国第三十九代国君。他是卫声公之子。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其名为遬,因与穆公同名,即位后改为不逝。杨宽先生考证《史记》记载有误,其名为不逝。前361年,卫公孙鞅(即商鞅)入秦。成侯十六年(前356年),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前343年,被魏惠王强行废除君位,改立卫灵公的后代子南劲为卫侯。

1.5.4.40 卫平侯子南劲(不详-前335、前343-前335、在位)

子南劲,姬姓子南氏,战国时期卫国第四十位国君。卫平侯是卫灵公之子子南的后代,子南的后代均以“子南”为氏,子南生子南弥牟,子南弥牟生子南简子,子南简子的后代中有子南固和子南劲,子南劲即卫平侯。前343年魏惠王废除卫成侯,改立子南劲为卫国君主。在位8年。

1.5.4.41 卫嗣君子南劲(不详-前293、前335-前293、在位)

卫嗣君,亦作卫孝襄侯,姬姓,子南氏,名不详,卫平侯之子,战国时期卫国第四十一任国君。公元前335年,卫平侯去世,卫嗣君继任君位。公元前330年,自贬称号为君,卫国自此仅存濮阳一地。公元前293年,卫嗣君去世,其子卫怀君继位。

1.5.4.42 卫怀君子南公期(不详-前252、前293-前252、在位)

卫怀君,姬姓,子南氏,名公期。卫国第四十二代国君。卫嗣君之子。前252年,他前往魏国朝觐魏安釐王,被执杀,并灭卫,卫亡。魏安釐王改立自己的女婿卫元君为国君。前252年,卫怀君前往魏国朝觐魏安釐王,被执杀,魏灭卫,卫亡。魏安釐王改立自己的女婿为卫君,是为元君。据司马迁《史记》载,改立的元君为嗣君之弟,但据杨宽先生考证。

1.5.4.43 卫元君(不详-前230、前252-前230、在位)

子南氏,姬姓,子南氏,名字无法考证,战国时期卫国第四十三位国君,卫嗣君之子、卫怀君之弟、魏安釐王之婿。他是魏安僖王的女婿、卫嗣君之子、卫怀君之弟。前252年承袭被杀的卫怀君担任该国君主。是为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所以魏国立了他。前241年,秦攻下魏国东部领土,秦国开始在这一带设置东郡。又把新立的卫君角迁徙到野王县,而把濮阳合并到东郡。前230年,元君为秦人所杀。杨宽考证认为他并非卫嗣君的弟弟,他认为卫元君是卫怀君的弟弟较为可信。

1.5.4.44 卫君角子南角( 不详-不详、前230-前209、在位)

子南角,姬姓子南氏,为秦国所立的卫国国君,亦为卫国末代国君。前241年秦置东郡(今河南濮阳、山东聊城一带),徙卫君角至野王。前221年,秦并吞天下,立为始皇帝;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卫绝宗庙祀。

1.5.5 越国(前2032-前222)

越国,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1.5.5.1 越侯无余(夏朝)

无余(生卒年不详),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姒姓,越国的始祖。姒少康封庶子无余为诸侯,建都秦余望南。后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号“于越”。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大禹周游天下,在越地登茅山,四方群臣朝见他。大禹分封有功之臣,赐爵有德之人。之后,大禹驾崩,葬在越地。夏后帝少康恐怕禹迹宗庙祭祀断绝,把其庶子封到于越(会稽,今浙江绍兴),号称无余。无余的都城,是会稽山南的故越城 。无余奉守禹的祭祀,与当地土著融合,断发文身,披草莱居住。后经传承二十余世,至夫谭、允常。

1.5.5.2 越侯丕诚(夏朝)
1.5.5.3 越侯 宗元(夏朝)
1.5.5.4 越侯绍圣(夏朝)
1.5.5.5 越侯毅正(夏朝)
1.5.5.6 越侯子诚(夏朝)
1.5.5.7 越侯娄(夏朝)
1.5.5.8 越侯俶(商时期)
1.5.5.9 越侯枋(商时期)
1.5.5.10 越侯菪(商时期)
1.5.5.11 越侯潜(商时期)
1.5.5.12 越侯扃(商时期)
1.5.5.13 越侯厉(商时期)
1.5.5.14 越侯皓(商时期)
1.5.5.15 越侯僮(商时期)
1.5.5.16 越侯浑淳(商时期)
1.5.5.17 越侯仲庚(商时期)
1.5.5.18 越侯太辛(商时期)
1.5.5.19 越侯咸享(商时期)
1.5.5.20 越侯寀(商时期)
1.5.5.21 越侯浤(商时期)
1.5.5.22 越侯天表(商时期)
1.5.5.23 越子诃(西周时期)
1.5.5.24 越子加佑(西周时期)
1.5.5.25 越子子升(西周时期)
1.5.5.26 越子纲(西周时期)
1.5.5.27 越子汝稷(西周时期)
1.5.5.28 越子洽(西周时期)
1.5.5.29 越子杞(西周时期)
1.5.5.30 越子少连
1.5.5.31 越子骝
1.5.5.32 越子逸
1.5.5.33 越子鲤
1.5.5.34 越子必高
1.5.5.35 越侯无壬(不详-前591、前621-前591、在位)

无壬,侯爵,是《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国君主。无余建立的越国传了十几代,不能自立,沦为庶民。其中有个人指天向大禹墓说道:“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民众大喜,请他主持祭祀大禹,承继越君之后,后有君臣之义,号称无壬。无壬在位时期,越国中兴。死后由其子无瞫即位。

1.5.5.36 越侯无瞫(不详-前565、前591-前565、在位)

无瞫(shen三声),是《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国君主。无壬的儿子,为君专心守护治理越国,没有辜负上天之命。之后传位数代为夫谭,即允常的父亲,越王勾践的祖父。

1.5.5.37 越侯夫谭(不详-前538、前565-前538、在位)

夫谭,中国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死后,其子允常即位。

1.5.5.38 越王允常(不详-前497、前538-前497、在位)

允常,一作元常。姒姓。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后裔,春秋时期越国君主。继位者为勾践。允常在其父夫谭死后,继任越国君主之位。允常即位后,接受中原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编织业等,尤重冶炼业,曾命欧冶子铸剑,得青铜宝剑五,工艺精良,坚韧锋利。于是国力强盛,向外扩张,“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国疆土南至句无(今浙江诸暨一带),北至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鄞(今宁波一带),西至姑蔑(今龙游一带),江西东北一部亦属越国。越国自允常始称王,“越王”之称始于此。允常是越国霸业活动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公元前537年,吴越在越国北部边界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发生战争。不久双方缔约媾和。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发兵攻越,占领檇李等地。十五年,允常趁吴国兴兵伐楚、国内空虚之际,发兵攻入吴境。自此,吴越两国怨恨加深,战争日益频繁。公元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葬允常于会稽木客,世称“木客大冢”。

1.5.5.39 越王勾践(不详-前464、前497-前464、在位)

勾践,本名鸠浅(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音译为勾践),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期越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1.5.5.40 越王鹿郢(不详-前458、前464-前458、在位)

鹿郢,是中国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一名与夷,又名于赐,越王勾践之子。史记上的名字是鼫与,为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的君主。为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的君主,越王勾践死后继承为君主,励精图治,带领越国成为一个大国。并任春秋列国的霸主。

1.5.5.41 越王不寿(不详-前448、前458-前448、在位)

越王不寿,越语名是盲姑(或者读作亓北古,即盲姑的缓读音),为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鹿郢死后继承为君主,在他的治理下,越国并没有像勾践时代那样富于侵略,而是在列国默默无闻起来。在不寿担任越国国王的第十个年头,前448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发动政变推翻了他,并且在政变残忍地将其杀害。

1.5.5.42 越王朱勾(不详-前411、前448-前411、在位)

朱勾,别名越王州勾,或越王翁,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越王不寿之太子,杀死父亲越王不寿自立为君。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当时中原诸侯以齐、晋、楚、越等四国为强者。前期越国和楚国为了争夺土地和霸权,双方矛盾不断加深,连年在长江发生舟战。后楚恵王为了同越国争夺泗水流域,借助鲁国人公输般发明的钩拒,多次打败越国。公输般又为楚国制造云梯,凖备进攻宋国。墨子兼程赶到楚国郢都,先说服公输般,又对楚惠王阐述兼爱、非攻,再与公输般模拟攻防比试,迫使楚惠王放弃攻宋的计划。墨子返回鲁国后。越王朱句仰慕墨子,打算以故吴之地五百里封给墨子,请他入越辅佐;墨子重义而推辞,不肯接受。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郯国(今山东郯城)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翳即位。

1.5.5.43 越王翳(不详-前375、前411-前375、在位)

越王翳,又称越王不光、越王授,为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朱勾死后,太子翳即位为君主。他在位期间,越国依然称霸中原;晚年内外局势悪化,霸业逐步衰败,被迫返回江南。他被杀害后,越国陷入内乱外患的动荡岁月。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当时,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前391年,齐国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整个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田和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回答:“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不敢与越国正面交战。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十年后,公元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其弟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句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以致越人不能控制自己,让吴人出面,此时吴国人逐渐掌握越国的政治。出土的越王青铜剑当中,又以越王翳在位时期所制作的数量最多。

1.5.5.44 越王诸咎(不详-前375、前375、太子)

诸咎,战国时期越国国王越王翳之太子,越王的弟弟豫谋夺王位,豫鼓动哥哥除掉太子诸咎,越王未听,但十月,诸咎被越国人杀死。前378年,越国衰落从琅琊(今连云港)迁都到吴(今苏州),越国衰落。前375年,越王的弟弟豫谋夺王位,连续谋害翳的三个儿子。豫又鼓动哥哥除掉太子诸咎,越王未听。七月,诸咎担心自己被害,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杀死越王翳。越王翳临死竟说后悔不听豫的话杀死诸咎,浑然不知为何而亡。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错枝为王。第二年,越国大夫寺区平定内乱,拥立无余为越王。《庄子》所说的“越人三世弑其君”即指此事。

1.5.5.45 越王错枝(不详-不详、前375-前373、在位)

越王错枝,一作孚错枝,《庄子》称王子搜,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诸咎死后由越国吴地的国人立为君主。但也有说法是吴国被越国灭亡后,越国迁都北方,导致原吴国的吴人势力开始强大,后来越迁回吴地,吴人已能插手越国事务。《史记》[索隐]:“竹书纪年”:“(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错枝为君。”因为越国内乱,三度弑其国君,即越王不寿、越王翳、诸咎。王子搜害怕,逃到丹地的洞穴躲藏。卿大夫寺区平定内乱,而越国没有国君,大臣们请求王子搜即位,还是不肯出任越君,也进入丹地的洞穴。王子搜还是不肯出来,越国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被推举为越王,登上王位。王子搜对着上天大声呼喊说:“君位啊!君位啊!还是不可以交给我啊!”之后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所以翌年大夫寺区立无余之为越王。

1.5.5.46 越王无余(不详-前361、前373-前361、在位)

无余,古本《竹书纪年》称初无余之、莽安,《越世家》称之侯,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其君错枝让位后继承为君主。卿大夫寺区平定内乱,因为越王错枝力求逃离此王位,所以翌年大夫寺区立无余为越王。后为大夫寺区的弟弟所杀,由无颛继承越国王位。

1.5.5.47 越王无颛( 不详-前343、前360-前343、在位)

越王无颛,古本《竹书纪年》称菼蠋卯,是战国时期越国的君主,无余死后继承为君主,为了摆脱颓势,重新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无颛在位18年去世,其弟无彊继位。

1.5.5.48 越王无疆(不详-前306、前342-前306、在位)

无疆,又名无强,战国时越王,勾践六世孙,姒姓。无疆在位时,越国国势江河日下。无疆欲重振越国昔日雄风,北伐齐国,建威中原。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越王无彊和楚怀王共议讨伐齐国,但是楚怀王未出兵,引起了无疆的不满。齐国因为受不了越国的进攻,便与越王讲和,一起进攻楚国。越国刚和楚国交战便战败,越王无彊被杀,楚国吞并越国土地,越国灭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