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周朝(战国七雄)

本章节目录

一、周朝(约前1029-前221)

1.1 西周(约前10299-前771,陕西西安、华夏族、周文王姬昌)

1.2 东周又称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周平王姬宜臼

1.3 春秋(前770-前476,、华夏族、春秋五霸)

1.4 战国(前475-前221,,华夏族、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包括: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

齐国:山东淄博东北部 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楚国:湖北荆州后为安徽寿县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燕国:北京后为辽宁辽阳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韩国:今河南新郑 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国:今河南开封 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皖六省
赵国:河北邯郸 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国:陕西咸阳 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1.4.1 齐国(前1044-前221)

本为姜姓,吕氏。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田氏。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

1.4.1.1 齐太公姜尚( 约前1156-约前1017、前1046-前1073、在位)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吕伋(齐丁公)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1.4.1.2 齐丁公姜伋(不详-前975、前1014-前975、位年)

齐丁公吕伋,祖籍吕国,吕氏,姜姓,名伋,齐太祖吕尚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齐国第二代国君,前1014年—前975年在位。传位于嫡五子齐乙公吕得。齐丁公是崔姓和丁姓的始祖。

1.4.1.3 齐乙公姜得(不详-前975、前975-前932、在位)

姜姓,吕氏,名得,齐丁公吕伋的嫡子,西周时期齐国第三代国君,前975年―前932年在位。传位给儿子吕慈母。齐乙公在位时期,仍是采取齐太公治国时的政策,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稳固了齐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地位。吕得去世后,由于其去世之日为“乙”,于是周天子便用商朝的礼仪谥法尊其为“齐乙公”。

1.4.1.4 齐癸公姜慈母(不详-前880、前932-前880、在位)

齐癸公,姜姓,吕氏,名慈母,齐乙公之子,齐国第四代君主。生平不详,传位于吕不辰(齐哀公)。

1.4.1.5 齐哀公姜不辰( 不详-前862、前880-前862、在位)

姜姓,吕氏,名不辰(一作不臣),西周时期齐国国君,齐癸公之子。周夷王时,纪侯在周王前进谗言,周夷王烹杀哀公。哀公死后,他的异母弟吕静被立为齐君,就是齐胡公。

1.4.1.6 齐胡公姜静(不详-前860、前862年—前859年)

纪国向周天子进谗言,周夷王把齐哀公烹杀,立公子静为君,是为胡公。为防纪国暗算,前862年齐胡公从营丘(临淄)迁都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此举对齐人震动很大,齐人颇有怨言,齐哀公同母弟公子山与私党率营丘人杀死胡公,将胡公之子驱逐出境,又把首都从薄姑迁到临淄,是为齐献公。

1.4.1.7 齐献公姜山(不详–前851、前859-前851、在位)

公子山怨恨齐胡公,便与自己的党徒率领营丘人袭击攻杀齐胡公,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齐献公元年(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将齐胡公诸子尽数驱逐出齐国,就此将都城由薄姑迁回营丘,并扩建营丘城,因营丘临靠淄水,故改名为临淄。齐献公九年(公元前851年),齐献公去世,其子公子寿继位,是为齐武公。

1.4.1.8 齐武公姜寿(不详-前825、前851-前825、在位)

西周时期齐国国君,华夏族,姜姓,吕氏,名寿,齐献公之子,姜后之父,公元前850年-公元前825在位。齐武公十年(前841年),是为“庚申西周共和元年”,自本年起,中国历史始有准确纪年,在这之前,诸侯年代错乱,至《史记》亦不能免。齐武公二十五年(前826年),嫁女周宣王。齐武公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其子齐厉公吕无忌即位。

1.4.1.9 齐厉公姜无忌(不详-前815、前825年-前815、在位)

西周时期齐国国君,华夏族,姜姓,吕氏,名无忌,齐武公之子,周宣王之妻舅,姜后之兄,齐国第九位国君。公元前824年即位,齐厉公昏愦暴虐,齐人痛恨之,联络齐胡公吕静之子杀死厉公。胡公之子皆战死,齐人拥立厉公之子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

1.4.1.10 齐文公姜赤(不详-前815、前815年—前804、在位)

西周时期齐国国君,齐厉公之子,晋穆侯的岳父,晋文侯和曲沃桓叔的外公。齐文公即位后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小心谨慎地处理国政,齐国政局渐趋平稳,西周后期齐国公室的内乱终于告一段落。因此,吕赤死后得了一个良谥“文”,称为齐文公。

1.4.1.11 齐成公姜脱( 不详-前795、前804-前795、在位)

齐文公死后,其儿子吕脱继承爵位,为齐成公。公元前795年,成公在位九年卒,子齐庄公吕购即位。吕脱,姓吕名脱,一说名为说,又称齐成公。中国西周时代齐国的第十一任君王。他的祖父是齐国第九任君主吕无忌,他的父亲是齐国第十任君主吕赤。

1.4.1.12 齐前庄公姜购(不详–前731、前795-前731、在位)

姜姓,吕氏,名购,齐国第十二代国君,在位六十四年,齐文公之孙,齐成公之子。齐庄公吕购在位64年,在位期间齐国渐强,为其孙齐桓公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国君,由于他在位时间很长,使得刚刚经历了长达70年内乱的齐国,得以在长时间稳定的情况下恢复元气。吕购晚年基本使齐国处于小霸的地位,为齐僖公主盟诸侯、齐襄公灭纪国报哀公被烹之仇、齐桓公九合诸侯,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吕购算得上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位中兴之主。

1.4.1.13 齐厘/僖公姜禄(不详-前698、前731-前698、在位)

一作齐釐公,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前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前庄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齐前庄公去世,禄甫继位,是为齐僖公。 齐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的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其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

1.4.1.14 齐襄公姜诸儿(不详-前686、前698-前686、在位)

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
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当时齐国国力渐强,齐襄公曾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1.4.1.15 齐前废公姜无知(不详-前685、前685(2月)、 在位)

姜姓,吕氏,名无知,齐前庄公之孙,夷仲年之子,齐僖公的侄子,齐襄公和齐桓公的堂兄弟,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弑杀齐襄公,自立为君,史称齐前废公。起初,公孙无知对大夫雍廪无礼,因此雍廪怨恨他。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雍廪趁机袭杀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死后,齐桓公回国即位。

1.4.1.16 齐桓公姜小白(不详–前643、前685-前643、在位)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病死。

1.4.1.17 齐中废公姜无诡(不详-前643、前643(3月)、在位)

齐中废公,姜姓,吕氏,名无诡,一作无亏,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子。公元前643年即桓公四十三年十月,齐桓公病逝,诸公子争夺君位,齐桓公死后,在易牙、竖刁(又作竖刀、寺人貂)的支持下,杀群吏,逐走诸公子,于此年十二月即位为国君。即位三月后,易牙、竖刁等人因臭名昭著,无诡亦不得人心,皆被大夫高子,国子杀死。齐桓公生前曾将太子昭托付于宋襄公,桓公死后,太子昭不得即位,遂奔宋。齐中废公吕无诡死后,宋襄公率本国及邾、曹两国军队送太子昭回国,即位为国君,是为齐孝公。

1.4.1.18 齐孝公姜昭(不详-前633、前642-前633、在位)

姜姓吕氏,齐桓公之子。齐桓公立吕昭为太子,将吕昭托付与宋襄公,齐桓公驾崩之后,太子昭逃亡宋国,宋襄公遂联合曹国、卫国、邾国伐齐,迫于诸侯联军的压力齐国的贵族高氏、国氏等诛杀奸佞,肃清朝纲,迎立太子昭为君,五月,宋襄公彻底肃清齐国的反对势力,这次齐国的大动乱,亦为姜齐衰落之先声。

1.4.1.19 齐昭公姜潘(不详-前613、前632-前613、在位)

吕潘,姜姓吕氏,齐国第19位国君,齐桓公之子。其子被公子开方杀死(存疑,因与《清华简》公子开方即卫文公冲突),公子潘夺位,是为齐昭公。与晋文公联师战楚于城濮,晋文公会齐,宋、鲁,蔡、郑、卫,莒八国之君盟于践土,结为同盟。昭公二十年(前613年),齐昭公卒,其子吕舍继位。

1.4.1.20 齐后废公姜舍(不详-前613、前613(5月)、在位)

齐后废公,姜姓,吕氏,名舍,齐昭公之子。613年在位,仅五个月,昭公之弟吕商人于十月弑吕舍自立,是为齐懿公。

1.4.1.21 齐懿公姜商人(不详-前609、前612-前609、在位)

吕商人,姜姓吕氏,齐国第21位国君,齐桓公之子。齐昭公死后,其子齐君舍被公子商人杀死,公子商人即位,即齐懿公,齐懿公荒淫好色,贵族邴歜与大臣庸职合谋杀害齐懿公,齐人恨懿公骄恣,废其子而迎立公子元为君,即齐惠公。

1.4.1.22 齐惠公姜元(不详-前599、前608-前599、在位)

齐惠公,姜姓,吕氏,名元。齐桓公与少卫姬之子,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之异母弟。齐桓公病重,齐惠公是争当齐君的五公子之一;等到宋襄公插手齐君之争,公子无诡被杀,齐惠公是阻拦齐孝公归国,最终被宋襄公击败的四公子之一。由于齐懿公的欺骗、骄横等行径,齐人在他被丙戎、庸职所杀后,不愿意立他的儿子为齐君。孝公、昭公的子嗣又都已断绝,于是,身为齐桓公之子的齐惠公就重新回到了齐人的视线之内。曾经力争不得的齐国君位,就这样平白落到了齐惠公的手上。

1.4.1.23 齐顷公姜无野(不详-前582、前598-前582、在位)

齐顷公,姜姓,吕氏,名无野,齐惠公之子。公元前582年,齐顷公去世,其子齐灵公继位。在位期间执政为高固、国佐。前592年春季,晋景公派遣郤克到齐国参加盟会。齐顷公用帷幕遮住妇人让她观看。郤克跛行登上台阶,那妇人在房里笑起来。郤克生气,出来发誓说:“不报复这次耻辱,就不能渡过黄河!”《春秋谷梁传》这样说:“齐之患,必自此始矣!”前589年齐顷公率军南下攻鲁国龙邑(山东泰安东南),宠臣卢蒲就癸被杀,顷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东泰安境内)。前589年顷公在鞍之战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换衣服,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走。宋代曾巩《登华山》诗:“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后来齐国国势趋衰。齐顷公变得低调内敛,周济穷人,照顾鳏寡,颇得民心。公元前582年,齐顷公去世,其子齐灵公继位。

1.4.1.24 齐灵公姜环(不详-前554、前581-前554、在位)

齐灵公,全谥为“齐桓武灵公”,姜姓,吕氏,名环,齐顷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前581年—前554年在位。齐灵公在位期间,有名相晏弱、晏婴父子相继辅政,国事清明。齐灵公喜欢看女扮男装,为晏婴所谏止。齐灵公即位之初,尊晋为霸主,后来渐渐脱离晋国摆布,欲争霸于天下。自齐灵公二十四年起五次伐鲁,均无战果。齐灵公二十七年,晋国以齐国叛晋伐鲁为由,帅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诸侯兴师伐齐:齐灵公亲自率师御敌,大败而归。

1.4.1.25 齐后庄公姜光(不详-前548、前553-前548、在位)

齐后庄公,亦称齐庄公,姜姓,吕氏,名光,齐灵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后庄公本为齐灵公的太子,但齐灵公却为立宠姬所生的公子牙而派他出守即墨,并改立公子牙为太子,还为了除掉他而攻打鲁国。后来齐灵公病重,大夫崔杼、庆封等从即墨将他迎回,杀死公子牙母子,齐灵公闻变吐血而亡,太子光即位,是为齐后庄公。公元前548年,齐后庄公因与崔杼之妻东郭姜私通,而遭崔杼等人杀害。齐后庄公死后,崔杼拥立齐后庄公的异母弟杵臼即位,是为齐景公。

1.4.1.26 齐景公姜杵臼(不详-前490、前547-前490、在位)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男,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国有崔杼庆封,后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作为君主,他不愿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与此相应,他的身边就必有不同的两批大臣,一批是治国之臣,一批是乐身之臣,齐景公也和历史上许多君主一样,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齐景公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前490年,齐景公晚年将暮年的最后精力如同赌注一般全部投入到这场战争,最终齐景公的计划彻底破产了。战争的失败,令已年入黄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这年夏天,齐景公自觉不久于人世,终于开始考虑他迟迟不愿提起的立嗣问题,最终他决定立一个宠妾鬻姒所生的公子荼,并将上卿国惠子国夏与高昭子高张招到了自己的榻前,把幼子荼托付给了两位重臣。 齐景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

1.4.1.27 齐晏孺子姜荼(不详-前489、前489(10月)、在位)

齐晏孺子,姜姓,吕氏,名荼,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齐景公病重,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少子吕荼为太子,逐群公子,迁之东莱。不久田乞(陈乞)发动宫廷政变,迁晏孺子于骀,后弑之,逐其母芮子,与诸大夫另立年龄较长的吕阳生为新君。晏孺子在位仅十个月而亡。

1.4.1.28 齐悼公姜阳生 (不详-前485、前488-前485、在位)

公元前489年,田乞立齐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政的先河。公元前485年,吴、鲁攻打齐国南方时,齐大夫鲍牧与齐悼公有矛盾,田乞乘机杀死齐悼公,立其子壬,即齐简公,从此田氏成为齐国的最大专权世家。

1.4.1.29 齐简公姜壬 (不详-前481、前484-前481、在位)

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是齐悼公之子,继位前称公子壬。齐国大臣鲍子弑杀齐悼公,齐国群臣共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齐简公。齐简公继位后,分别任用田成子田常和阚止(一作监止,字子我)为左、右相。阚止得宠于齐简公,田成子嫉妒。大夫御鞅见状,于是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排挤田成子。前481年春天,阚止在上朝途中遇田氏族人田逆杀人,将其拘捕,后被田氏营救。阚止惧怕田氏势力,在简公支持下,准备驱逐田氏。阚止家仆陈豹将此事告知田恒。同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率车入公宫,劫持简公。阚止率军反攻,被田氏击败,阚止出逃。田氏军穷追不舍,情急下阚止迷路,失道于弇中,误入田氏之邑丰丘,在郭门被田氏杀死。六月,齐简公与夫人在仓皇逃往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薛国故城)的路上,被田恒的追兵杀死。子我支持田恒,在政变中被杀。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1.4.1.30 齐平公姜骛 (不详-前456、前480-前456、在位)

齐平公,姜姓,吕氏,名骜,齐简公之弟。前481年,田成子(又称陈恒、田常、陈成子)杀齐简公和监止,立简公弟姜骜为齐平公,自立为太宰。孔子听到消息之后,气得浑身颤抖,他请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但没有得到支持。早在这年春天,鲁哀公狩猎获麟,孔子十分恐慌,说“吾道穷矣”,于是《春秋》绝笔。从此田氏家族专权于齐国平公、宣公、康公三代。田常子为相时常告诉齐平公:“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前456年,平公卒,子宣公继嗣位。

1.4.1.31 齐宣公姜积 (不详-前405、前455-前405、在位)

齐宣公,姜姓,吕氏,名积,齐平公之子。齐宣公时期,以田庄子(田白)为相,这时春秋时期已接近尾声,齐宣公三年,晋国赵、魏、韩三家消灭智家,平分其地。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田和立。 宣公四十三年,出兵伐晋,毁黄城(今山东冠县以南),围阳狐(今河北大名县东北),隔年伐鲁、葛、安陵,第三年又攻取鲁国一座城池。宣公四十八年(前408年),取鲁之郕邑(山东泗水县西北五十里)。齐宣公五十一年(前405年),宣公吕积卒,子康公吕贷继位。

1.4.1.32 齐康公姜贷 (前455—前379、前404-前379、在位)

齐康公,姜姓,吕氏,名贷,华夏族,是齐宣公吕积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齐国国君,在位26年。前391年“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后来,一城也被收回了,齐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最后于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岁。

1.4.1.33 齐太公田和 (不详-前384、前386-前384、在位)

齐太公田和,妫姓,田氏,名和,生称为子禾子,田庄子之子,田悼子之弟。其妻据其子桓公午追谥为孝大(太)妃,名不详。陈完的八世孙。前391年,田和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使食一城,以奉姜姓之祀。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吕尚至此绝祀。

1.4.1.34 齐废公田剡 (不详-前375、前384-前375、在位)

齐废公,又称齐侯剡、田侯剡,妫姓,田氏,名剡,齐太公田和的长子,田齐第二任君主。公元前375年为其弟田午所弑。公元前374年田午即位,是为田齐桓公(也称齐桓公、齐后桓公)

1.4.1.35 齐桓王田午 (前400-前357、前374-前357、在位)

田午,战国时期人,生于齐康公五年,田氏代齐以后的第叁位齐国国君,当时称“陈侯午”(上陈下土),《竹书纪年》作田侯午,《史记》等后世史料作田齐桓公,完整谥号为“孝武桓公”、“田齐桓公”,单字谥号为“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齐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田齐桓公本名“田午”,太公和与孝大(太)妃之子,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兄长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

1.4.1.36 齐威王田因齐 (前378-前320、前356-前320、在位)

齐威王,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享年59岁。

1.4.1.37 齐宣王田辟疆 (约前350-前301、前319-前301、在位)

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齐宣王乘此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前312年,齐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相传钟离春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随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1.4.1.38 齐愍王田地 (前323-前284年、前300-前284、在位)

齐湣王,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正式即位,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湣王出逃莒城,被楚国将领淖齿所杀,在位十七年。

1.4.1.39 齐襄王田法章 (不详–前265、前283-前265、在位)

齐襄王,妫姓,田氏,名法章,齐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五国攻打齐国,齐湣王被杀。田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jiǎo)家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认为他状貌奇伟,绝非平常之人,便与他私通。莒城百姓与齐国逃亡大臣想拥立田法章为君。田法章害怕他们诛杀自己,很久才敢承认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于是莒人立他为君,是为齐襄王。齐襄王继位后,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土地全部收复。之后数年赵、秦等国多次派兵攻打齐国。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继位。

1.4.1.40 (齐废王) 田建 (前280-前221年、前264-前221、在位)

齐王建,亦称齐废王、齐共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公元前221年,秦国进攻齐国,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灭亡。秦王政将齐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给他供给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1.4.2 楚国(前1115-前223)

芈姓;熊氏。周朝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国。

1.4.2.1 楚熊蚤(鬻熊)(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

鬻熊(Yù Xióng),芈姓,名熊,又称鬻熊子、鬻子(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起子书之始),祝融火正陆终的后裔,楚国的先祖,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之曾祖父。 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年,鬻熊作为老师扶助姬昌起兵灭商,并成为推翻商朝后的首席火师。周成王时,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鬻熊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楚国的创始人,杰出的巫师和政治家。同时道家的开山之祖只能追溯楚国的开国人物鬻熊,留有《鬻子》一书传世。

1.4.2.2 楚熊丽(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

熊丽(生卒年不详),芈姓,鬻熊之子,母亲为妣厉,西周时期楚人首领。

1.4.2.3 楚熊狂(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

楚熊狂,熊丽之子,熊绎之父。鬻熊之孙,季连第30世孙。周成王时代,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子爵,赐田地,姓芈氏,居丹阳。熊狂,也称楚熊狂。楚国的第三任君王,季连第30世孙。他的祖父是楚国第一任君主熊蚤,他的父亲是楚国第二任王芈熊丽。熊狂的祖父熊蚤当时身为楚人首领,率领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于是,熊狂的父亲,当时已是荆人首领的熊丽率领族人,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狂的儿子熊绎为楚君。赐田地,姓芈氏,居丹阳。就这样,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1.4.2.4 楚熊绎(不详-前1005、前1042-前1005、在位)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鬻熊曾孙,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周成王时,在周都镐京的熊绎,受周天子分封南蛮之地,建立楚国。 之后,熊绎去世,其子熊艾继位。熊绎在位时期,发展生产,扩大疆土,乘柴车、穿破衣开辟荆山,跋山涉水向周天子进贡,并与齐、鲁等国国君辅佐周康王。经过熊绎至熊渠数代君主的努力,使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仅有五十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熊绎的曾祖父鬻熊侍奉周文王,很早去世。熊绎的祖父熊丽、父亲熊狂亦侍奉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在位时,感念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大臣们辅佐朝政的功绩,于是提拔他们的后代,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南方蛮荒之地,赐给他土地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建立楚国政权,居于丹阳。

1.4.2.5 楚熊艾(不详-前981、前1005-前980、在位)

熊艾,也称楚熊艾,西周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二任君主。他的祖父是先楚首领熊狂,他的父亲熊绎于公元前1042年受周成王姬诵封于楚地,是为第一任君主。熊绎去世,熊艾继承楚君之位。

1.4.2.6 楚熊黵(不详-前970、前980-前969、在位)

熊䵣,熊艾之子,西周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之孙,西周时期楚国的第3任君主。

1.4.2.7 楚熊胜(不详-前946、前969-前946、在位)

楚熊胜,芈姓熊氏,楚熊黵之子。楚熊胜二十四年,楚熊胜死,其弟楚熊杨继承楚君之位。

1.4.2.8 楚熊杨(不详-前886、前946-前886、在位)

熊杨,芈姓,熊氏。在位期间,主要活动范围,仍限于荆山及古沮、漳河上游地区。

1.4.2.9 楚熊渠(不详-前876、前886-前876、在位)

芈熊渠,芈姓名熊渠,也称楚熊渠。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九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六任王芈熊黵,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八任王芈熊杨。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楚熊渠时初露峥嵘。楚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但楚熊渠离经叛道,分封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后虽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他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却已点燃最小的儿子执疵权欲之火。公元前877年,在位10年的楚熊渠死,此时,他的长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弑兄代立为君,改名楚熊延。

1.4.2.10 楚熊挚(不详-前876、前876、在位)

楚熊挚,原名熊挚红,是楚熊渠的次子。熊绎之来孙,季连的第36世孙。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楚熊渠分封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其封地大约在江汉一代的蛮人聚居区,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至周厉王即位,对诸侯国采取强硬的粗暴态度。熊渠怕厉王派兵来征伐,就悄悄去了王号,不敢再声张,但却已点燃最小的儿子执疵权欲之火。楚熊渠死,此时,他的长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弑兄代立为君,改名楚熊延。

1.4.2.11 楚熊延(不详-前847、前875-前847、在位)

楚熊延,原名熊执疵,是楚熊渠的少子。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立熊执疵为越章王 ,其封地大约在江汉一代的蛮人聚居区,镇守长江中游的要地。公元前877年, 在位10年的楚熊渠死了,此时,他的长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弑次兄鄂王熊挚红代立为君,改名楚熊延。前875年~前847年在位,在位29年。前847年熊延卒,其子楚熊勇立楚君。

1.4.2.12 楚熊勇(不详-前838、前847-前838、在位)

楚熊勇,原名芈熊勇。芈姓熊氏,楚熊延之子,楚熊渠之孙,季连的第37世孙。公元前847年,熊延卒,楚熊勇立楚国国君。熊勇六年,周人造反,周厉王出奔彘国。前838年,楚熊勇卒,其弟熊严立。

1.4.2.13 楚熊严(不详-前828、前838-前828、在位)

楚熊严,熊勇之弟。楚熊延之子,楚熊渠之孙,季连的第37世孙。熊严有子四人,长子伯霜,次子叔堪,中子仲雪,少子季徇。前828年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楚熊霜。主要活动于荆山及其西周。

1.4.2.14 楚熊霜(不详-前822、前827-前822、在位)

西周楚国君主熊严长子,熊徇长兄。前827年,周宣王初立。前822年)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避难于濮,少弟(四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1.4.2.15 楚熊徇(不详-前800、前822-前800、在位)

楚熊徇,楚熊霜之三弟,楚熊严之子,季连的第38世孙。前822年,楚熊霜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熊(叔堪)避难于濮,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于郑。

1.4.2.16 楚熊咢(不详-前791、前800-前791年、在位)

楚熊徇之子,季连的第39世孙。公元前791年,熊咢卒,其子熊仪即位,是为若敖。

1.4.2.17 楚若敖熊仪(不详-前764年、前791-前764年、在位)

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其子熊仪继任楚国国君之位。公元前764年,在位二十七年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若敖的长子楚熊坎继承楚君王位,是为楚霄敖。熊仪之幼子斗伯比便以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即斗氏之得姓始祖。

1.4.2.18 楚霄敖熊坎(不详-前758、前763-前758、在位)

楚霄敖,原名熊坎,楚若敖熊仪之长子,楚武王的父亲,楚成王的曾祖。公元前758年,霄敖卒,其子熊眴立,是为楚厉王。

1.4.2.19 楚厉王(楚鼢冒)熊眴(不详-前741、前758-前741、在位)

楚厉王,芈姓,熊氏,名眴,是楚霄敖的长子。公元前758年,熊眴的父亲楚霄敖去世,熊眴继任楚国国君之位,是为楚厉王(亦称楚蚡冒)。楚厉王继位后,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大兴开疆拓土之事,曾出兵征服陉隰 ,进一步增强楚国实力。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谥号厉王。楚厉王死后,楚厉王的弟弟熊通发动政变,杀死楚厉王的儿子,自立为国君,是为楚武王。

1.4.2.20 楚武王熊通(不详-前690、前740-前690、在位)

楚武王熊通,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芈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孙,楚霄敖次子,楚厉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楚武王杀其兄楚厉王之子,自立为君。楚武王继位后,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给楚国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王。

1.4.2.21 楚文王熊赀(不详-前677、前689-前677、在位)

楚文王,芈姓,熊氏,名赀,楚武王之子,母邓曼。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于伐随途中。次年,熊赀继位为,是为楚文王。楚文王早年受过严格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楚武王在位长达51年,所以楚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五国国君会盟于鄄邑。齐,成为五国中的霸主。楚文王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正在成为霸主的齐国示威,于五国会盟的次年,举兵伐郑。史称“郑居天下之中”。前679年,在一个名为渊的地方,楚文王暴病而死。鬻拳把他安葬在绖,然后自己也自杀身亡,葬在地宫的宫门内。

1.4.2.22 楚殇王熊坚(前683-前672年、前676-前672、在位)

楚堵敖,芈姓,熊氏,名艰,楚文王之子,楚成王同母兄,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成王即位后,“以熊艰未尝治国,不成为君,号为“堵敖”,不以王礼葬之。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去世,熊艰继位,史称楚堵敖(楚庄敖)。楚堵敖在位时,整日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但是楚国日渐强大。公元前672年,楚堵敖想杀害弟弟熊恽,熊恽于是逃到随国(今湖北随州西北)。熊恽在得到随国人的支持后,便联合随国人袭击并杀死楚堵敖,夺得国君之位,是为楚成王。

1.4.2.23 楚成王熊恽(不详-前626、前673-前626、在位)

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出生地:湖北广陵今湖北荆州,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公元前672年,弑杀其兄楚堵敖夺位。楚成王即位后,布施恩德,与诸侯修好结盟,向周天子进贡以巩固王位,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先后灭亡弦、黄、英、夔等国。楚成王与齐国争霸,后因忌惮齐国兵威,与其举行召陵之盟,暂时同中原诸侯和好休兵。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称雄中原。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杀,谥号成王。

1.4.2.24 楚穆王熊商臣(不详-前614、前626-前614、在位)

楚穆王,芈姓,熊氏,名商臣,楚成王长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成王在位时,立商臣为太子。公元前626年,商臣得知其父楚成王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于是带兵包围王宫,逼迫楚成王上吊而死,自立为君。楚穆王即位后,尽力改变楚国在城濮之战后的劣势,先后灭亡江国、六国、蓼国等国,进一步控制江淮地区(今安徽中、西部);攻打并迫使郑国与楚国请和;攻占陈国壶丘;平定斗宜西、仲归叛乱。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其子楚庄王继位。

1.4.2.25 楚庄王熊侣(不详-前591、前613-前591、在位)

楚庄王熊旅,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葬于纪山。

1.4.2.26 楚共王熊审(前600-前560、前590-前560、在位)

楚共王,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楚共王年幼即位,由重臣子重专政。公元前590年,发生“子重之乱”,大夫申公巫臣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即位时年幼,由重臣令尹(相当于丞相)子重专政。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析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前575年,在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晋楚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鄢陵之战,楚共王中箭,眼睛负伤,公子茂成了俘虏,军帅子反自杀。前560年,楚共王积郁成疾,认为鄢陵之战失败,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临死之前,命大夫们给予恶谥,谥“灵”或“厉”。他死后,大夫们开会讨论,要谥为“灵”或“厉”,令尹子囊说楚王知错能改,应该谥为“恭”(或作“共”),于是称“楚共王”。

1.4.2.27 楚康王熊招(不详-前545、前560-前545、在位)

楚康王,芈姓,熊氏,名昭,楚庄王之孙,楚共王之长子;楚灵王,楚初王,楚平王之长兄。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面对的政治环境与父王楚共王颇为相似,不仅要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还得花很大气力应对吴国从东面对楚国的不断骚挠和侵袭。两面作战,广大将士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严峻的形势促使楚康王不得不寻找和解之路,以尽快打破这种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僵局。此时,晋国更是内外交困,穷于应付,深感征战之累,也想与百年宿敌楚国和解。最后,经过宋国调解,楚晋两国与数个诸侯国在前546年订立了罢战息兵,平分霸权的盟约。楚康王不仅成功地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国对自己的强大军事威胁,而且还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当仁不让地与晋国国君晋定公一起当坐上了中原的霸主的宝座。春秋时代,楚晋两霸并立,就好比二十世纪冷战时代的美国和苏联同时并霸一样,令世人瞩目。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其子熊员继位,史称楚郏敖。

1.4.2.28 楚愍王熊员(前545-前541、在位)

郏敖,名熊员,楚康王之子。战国时代楚国竹简《楚居》和《系年》分别称其为嗣子王和孺子王。郏敖三年,以季父公子围任令尹,主兵事。但此人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郏敖四年,公子围出使郑国,听闻郏敖患病而还。十二月借入宫问疾之机弑郏敖并杀其子公子慕、公子平夏而自立,是为楚灵王。公元前541年,公子围出使郑国,半路上听说楚郏敖生病就返回楚国。同年十二月己酉日,公子围进王宫探视楚郏敖病情,用帽带子勒死楚郏敖,并杀死楚郏敖的儿子莫和平夏。派使者到郑国报丧。伍举代郑君问使者道:“谁是继位人?”使者回答说:“敝国大夫公子围。”伍举更正使者的讣辞说:“楚共王的儿子公子围为年长。”公子比逃到晋国,而公子围即位,是为楚灵王。

1.4.2.29 楚灵王熊围(前541-前529、在位)

楚灵王,芈姓,熊氏,初名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1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至楚,楚灵王杀之,蔡国灭亡。公元前530年,派兵围徐,威胁吴国。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楚灵王死后,死讯一时没有传开。蔡公弃疾听从手下献计,假称灵王杀回来了,吓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杀,于是他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楚平王。当时楚灵王的尸体还没找到,只找到被灵王丢弃的衣冠。为了稳定人心,平王在灵王落难的地方附近找了具无名死尸穿上灵王的衣冠,假称找到了灵王的尸体。三年后,平王再次访求灵王的尸体,申亥出头,灵王的尸体才被找到并以王礼重新下葬。

1.4.2.30 楚初王熊比(不详-前529年、前529(2月)、在位)

名子比,或訾敖。楚共王第三子,楚康王,楚灵王三弟,楚平王三兄。前529年四至五月在位。灵王暴虐,国人咸怨,左右离心,诸侯携贰。芈比与公子弃疾、公子子晳欲乘机取王位。时灵王在乾溪(今安徽亳州东南),芈比遂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郢,杀灵王太子。立为王。使人至乾溪,令灵王之众散。灵王自缢。而弃疾使人走郢,以灵王将至恐吓初王、子皙。王及子皙皆自杀。弃疾即位,是为楚平王。

1.4.2.31 楚平王熊居(不详-前516、前529-前516、在位)

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继位后改名居,又称陈公、蔡公,是楚共王幼子,楚灵王弟。楚灭陈、蔡二国后立他担任陈公、蔡公,后楚灵王死,楚平王立,为与各诸侯国和好,楚平王立陈哀公之太孙公孙吴为陈国君主,蔡灵侯之弟 公子庐为蔡国君主,恢复两国。楚平王宠信奸臣费无极,不但抢夺了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女孟赢,还诛杀了伍奢、伍尚,致使太子建、伍子胥出逃,为伍子胥破楚入郢、掘墓鞭尸埋下了伏笔。在楚平王的统治下,楚国国力江河日下,不但失去了晋楚争霸的强大实力,还屡屡被小国侵犯,诸侯国都叛楚归晋,楚平王最终郁郁而死。

1.4.2.32 楚昭王熊轸(前523-前489、前516-前489、在位)

楚昭王,芈姓,熊氏,名壬,又名轸(珍),楚平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满十岁的太子壬继位,是为楚昭王。楚昭王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平王登基第二年,他就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新妇。新妇名叫伯嬴,长得非常漂亮,不过费大夫回到京城却进谗言,说:“这个女子很漂亮,您可以自己娶她,再替太子建另找一个。”楚平王听了他的话,命令费无忌欺骗伯嬴,说楚国的习俗是新婚前要先见公婆。伯嬴进宫就被留了下来,最终楚平王娶了这位秦国女子,生下儿子珍,就是楚昭王。这荒唐的婚姻让昭王一出生就背上了名不顺言不正的恶名。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将军子常以太子珍年幼且出身不好为由推举令尹子西为王。子西拒绝,说:“国有国法,改立君主会招致祸患。楚昭王这才成功继位。继位之后的昭王在政绩上并无作为。政权几乎被子常架空。公元前506年,吴王联合蔡侯唐侯进攻楚国,先后五次大战,楚军溃败。吴人十几日便攻入都城,逼得昭王一家连同其妹季携随从弃都仓皇逃窜。一天晚上,他们正露宿时,遇到了强盗的袭击。昭王慌不择路逃往郧国。郧公叫斗辛,他的两个弟弟随了这个斗字辈,一个名怀,一个名巢,随后斗辛和斗巢一路护送昭王逃到了随国。此时,多亏了一个叫的楚国大夫,申包胥见到了,哭着请求秦国发兵救楚,秦哀公却不想介入冲突。申包胥在秦王宫前嚎啕大哭,七天七夜水米不沾,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同意发兵救楚。帮助楚国进退,收复失地。他学会了,学会了长远眼光,学会了立足于国家利益去思考问题。经历苦难的他虚怀纳谏选贤任能爱护臣民。楚国终于在昭王的领导下,摆脱了自共康以来的颓势,开创了楚国的中兴之局。公元前489的春天,吴国发兵攻打陈国,楚昭王亲自率军驰援。十月,昭王病倒在军中。

1.4.2.33 楚惠王熊章(不详-前432、前489-前432、在位)

楚惠王,芈姓,熊氏,名章,,楚昭王之子,母越姬(越王勾践之女),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楚国国君。楚惠王即位后,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成为一方强霸。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

1.4.2.34 楚简王熊中(不详-前408、前432-前408、在位)

楚简王,芈姓,熊氏,名中,是楚惠王之子。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楚简王继位。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出兵北伐,灭亡莒国(今山东莒县) ,以莒为邑。公元前413年,楚简王派兵攻打魏国,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其子楚声王继位。

1.4.2.35 楚声王熊当(不详-前402、前408-前402、在位)

楚声王,又作声桓王,芈姓,熊氏,名当,楚简王之子。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其子熊疑继位,是为楚悼王。楚声王被盗而杀,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楚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楚声王的无能错乱和穷兵黩武。所以,他死后,楚国为其谥号为“声”,称为“声王”。

1.4.2.36 楚悼王熊类(不详-前381、前402-前381、在位)

楚悼王,芈姓,熊氏,名疑(一作类),楚声王之子。楚声王六年(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后,熊疑继承王位,为楚悼王。据出土楚简记载楚声王死后,楚悼王与其兄王子定争夺王位,楚悼王胜出,第二年王子定逃到魏国,楚悼王二年三晋攻打楚国可能就是王子定不服而引三晋入楚。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前后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却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这既反映了悼王的远见卓识,善于用人和敢于用人,又反映了吴起的聪明和才干,他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1.4.2.37 楚肃王熊臧(不详-前370、前381-前370、在位)

楚肃王,芈姓,熊氏,名臧,楚悼王之子。前381年,楚悼王刚去世,旧贵族便要射杀楚悼王生前宠信的大臣吴起,吴起无计可施时跑入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乱王”,但贵族并没有因此而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便以伤害悼王的尸体之罪来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这是“吴起之智”。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前371年,魏国遣军攻占鲁阳。前370年,在位十一年的楚肃王去世,其弟弟熊良夫继承王位,是为楚宣王。

1.4.2.38 楚宣王熊良夫(不详-前340、前370-前340、在位)

楚宣王,芈姓,熊氏,名良夫,楚肃王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370年,楚肃王去世。因楚肃王无子,故由楚宣王继位。公元前363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公元前358年,楚伐魏,决河水以攻长垣。前354年,魏军攻围赵都邯郸,命景舍统率楚军援赵。遣师西侵巴地(四川重庆以东巴国东南)。次年(前353年),楚使景舍伐魏。魏拔邯郸,楚取魏睢濊间地。前344年,景舍西伐蔡,厄以淮水填以巫山,克高蔡俘蔡圣侯,灭蔡。前343年,楚国发兵灭亡陈、蔡。令尹昭奚恤当权,北方诸国都怕他。宣王甚异之,大臣江乙告诉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着宣王的权势作威作福。前341年,齐将田忌遭齐相邹忌设计,政变失败前来投奔。前340年,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为楚威王。

1.4.2.39 楚威王熊商(不详-前328、前340-前328、在位)

楚威王熊商,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之后,却被齐将田盼打败 ,楚国虽说先胜后败,但由于打败过越国 ,势力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1.4.2.40 楚怀王熊槐(不详-前296、前328-前298、在位)

楚怀王芈槐,芈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芈槐继位,史称“楚怀王”。楚怀王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公元前299年,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胁迫其割地。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何况是会盟协谈的一国君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楚成王趁会盟之际扣留宋襄公,开了破坏邦交礼仪的先例。 楚怀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为王,诸侯自以为无害于己而不讨伐。楚怀王为国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国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签订盟约为借口攻打楚国。楚国暂得保。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1.4.2.41 楚顷襄王熊横(不详-前263、前298-前263、在位)

楚顷襄王,出生于湖北宜城东南,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公元前280年,秦国攻打楚国,楚军兵败,割让楚国上庸、汉北地区给秦国。公元前279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西陵(今湖北宜昌)。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再度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都城郢都,焚毁楚国先王墓地夷陵。楚顷襄王的军队溃散,不能再应战,退往东北固守陈都(今河南淮阳),并将都城迁到陈都。公元前277年),秦军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公元前276年,楚顷襄王收集东部地区的士兵,共得十多万人,向西收复秦国攻占的楚国长江沿岸十五邑设置郡县,抵拒秦国。公元前272年,楚顷襄王派遣三万军队帮助赵、魏、韩三国攻打燕国。并得以与秦国讲和,并派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楚国派左徒在秦国侍奉熊完。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患病,熊完逃回楚国。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

1.4.2.42 楚考烈王熊完(前290-238年、前263-前238、在位)

楚考烈王,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从公元前272年开始在秦国做质子,公元前263年其父楚顷襄王病危时,其欲回国争夺王位,但秦昭襄王以情况不明为由,不放归。后其侍人春申君黄歇以偷梁换柱的计略骗过秦国人,使其逃归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为报答黄歇,考烈王即位后以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号春申君。公元前258年,秦围赵急,楚考烈王命春申君率兵救赵。其后楚灭鲁。公元前241年楚与诸侯共伐秦,无功而回,迁都寿春。 曾为了组织合众,共谋讨伐秦国,派人到周赧王处请求赧王以天下共主名义下达组建联军的要求,结果害得周赧王债台高筑。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对此非常忧虑。后来春申君采纳赵国人李园的建议,娶李园之妹李嫣。李园妹有身孕后,春申君把她献给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楚考烈王死后,楚幽王继位,其生父春申君被李园杀害。但楚哀王是楚幽王的同母弟,楚王负刍是楚哀王的庶兄,所谓“楚考烈王无子”应该是楚王负刍为争夺王位,散布的流言。在楚考烈王回国之前,已在秦国生有一子名启,被秦国封为昌平君,任秦国丞相,后叛秦归楚,成为末代楚王。

1.4.2.43 楚幽王熊悍(前268-前228、前238-前228、在位)

楚幽王,芈姓,熊氏,名悍,楚考烈王之子,一说是春申君之私生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李园早年为春申君门客。他将自己的妹妹李嫣献给春申君黄歇;后者待李嫣有了身孕后,又将她献给了楚考烈王。李嫣很快就得到了考烈王的宠信。前268年,李嫣在王宫中产下了一子熊悍(实为黄歇之子),即是后来的楚幽王。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春申君听说李园有害他之心,但却不相信。十七天后,楚考烈王驾崩,李园则先入宫中,暗中在棘门内布置刺客。当春申君经过棘门时,李园的刺客从门两边跳出杀死他,然后将他的头割下丢到棘门外。同时,李园又派人杀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太子悍继承了王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春申君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前235年,秦国继攻赵国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无功而退。前228年三月,楚幽王卒,同母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

1.4.2.44 楚哀王熊犹(前266-前228、前228(2个月)、在位)

楚哀王,芈姓,熊氏,名犹,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同母弟。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熊犹继位,是为楚哀王。楚哀王在位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客杀死,其母王太后李嫣也被杀,舅舅李园家满门抄斩。负刍自立为楚王,是为楚王负刍。前228年,即楚幽王十年,幽王病逝,无子。他的亲弟,考烈王与李嫣所生的次子熊犹,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规则即位,是为楚哀王。仅仅两月后,其庶兄负刍揭发宫闱秘事,以熊犹可能不是楚考烈王亲子为由,将其诛杀,自己登上王位。李园一族也被满门抄斩。

1.4.2.45 楚王负刍熊负刍(前265―不详、前228-前223、在位)

楚王负刍,芈姓,熊氏,名负刍,楚考烈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将领王翦、蒙武率军攻进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秦国取消楚国名号,将楚地设置为郡。楚国灭亡后,楚王负刍的弟弟昌平君熊启在淮南被拥立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作为屏障,占据吴越之地。后来,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兵败自杀。公元前222年,秦军又向江南楚地进攻,尽占楚境15年(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08年)。

1.4.2.46 昌平君熊启(前271-前223、前223、在位)

昌平君熊启,芈姓,熊氏,名启,楚考烈王之子,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战国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战国末期楚国公子,受封为昌平君,仕于秦,为秦庄襄王、秦始皇之臣。前238年,与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乱,任相邦,后被秦始皇派往郢陈以安抚楚民。公元前225年反秦于郢陈,后作战不利,向淮南败退。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负刍被俘。昌平君被楚将项燕(项羽祖父)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昌平君兵败身亡,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1.4.2.47 义帝(楚怀王)熊心(不详-前206、前208-前206、在位)

楚义帝熊心,芈姓,熊氏,名心。楚怀王熊槐之后(一说为其孙)。秦末诸侯王之一。熊心本是楚国贵族,在楚国灭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项梁起事后,采纳范增的建议,自称武信君,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矫杀宋义,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章邯,熊心被迫以项羽为上将军。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于是佯尊熊心为义帝,徙于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将其弑杀。

1.4.3 燕国(前1044-前222)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222年燕灭于秦。

1.4.3.1 燕召公/召康公姬奭(不详-不详、不详-不详、辅佐周王)

姬奭,生卒年不详,姬姓 ,名奭,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 、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姬奭担任太保。姬奭执政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他曾在一棵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中曾称颂此事。周成王死后,姬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

1.4.3.2 燕侯克姬克(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他为召公的儿子。燕国的始封君就是这位燕侯克。最早的燕国其实不是燕国,而是叫匽国,燕侯克既可说是燕国第一代国君,更也是匽国始封君。因召公在周辅政,其子姬克被封于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克罍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克,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是当时装酒用的。西周之初,燕有邻国蓟。燕侯克兼并蓟,并迁都于此。

1.4.3.3 燕侯旨姬旨(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燕旨,姬姓燕氏,是西周时期燕国第二任君主,召公的三子、姬克的三弟。燕侯旨则是在同时发展经济和联盟诸侯。

1.4.3.4 燕侯舞姬舞(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燕舞,姬姓燕氏,春秋时期燕国第三任君主,据学者考证,他为姬旨的儿子。到燕侯舞之时,召公大概率已经在周王城中薨逝,因此燕侯舞更大可能是在依靠自我力量来执政燕国,燕国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去召公化的国家管理。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即便是再为平庸的君主也会认识到燕国的发展问题与困境,第三代往往是个转折点,燕侯舞所面临的燕国绝不比前面两代君主简单,当年周人分封到燕国的多支部族,多半已经成为燕侯舞稳固内政和对外征战的重要力量。但国家发展向来如此,在困难中全面发展,在发展中面临困难。燕国,在燕侯舞时已经是成型的燕国了。

1.4.3.5 燕侯宪姬宪(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燕宪,姬姓燕氏,春秋时期燕国第四任君主,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燕旨的儿子,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召伯。到底是燕侯还是召伯还有待商拙。

1.4.3.6 燕侯和姬和(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燕和,姬姓燕氏,春秋时期燕国第五任君主,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证,他为燕宪的儿子。

1.4.3.7 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1.4.3.8 燕伯圣姬圣(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燕伯圣,姬姓,名圣,其谥号不详,青铜器铭文作匽伯圣,见《匽伯圣匜》。吴镇峰《金文人名汇编》,认为是西周晚期的燕国国君,其余事迹不明。

1.4.3.9 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1.4.3.10 不详(不详-不详、不详-不详、在位)
1.4.3.11 燕惠侯姬愁(不详-827、864-827、在位)

燕惠侯(不详-前827年),在位38年,春秋时期燕国君主第十任。有谥无名。燕召公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谥,自燕惠侯以下有谥无名。燕惠侯在位,周厉王逃到彘,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前841年。前827年惠侯去世,其子燕厘侯即位。

1.4.3.12 燕厘侯姬庄(不详-791、826-791、在位)

燕厘侯,本名姬庄,燕惠侯之子,西周时期燕国君主。前803年,齐伐燕取桑丘(今徐水县漕河西)。在位36年卒,子燕顷侯即位。

1.4.3.13 燕顷侯姬乐(不详-767、790-767、在位)

燕顷侯,燕厘侯之子,春秋时期燕国君主。顷侯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在位24年卒,子燕哀侯即位。顷侯在位时正好是西周和春秋的交界。以后周天子衰微,燕国开始进入春秋舞台。

1.4.3.14 燕哀侯姬明(不详-765、766-765、在位)

燕哀侯,为燕顷侯之子,继其即位,为燕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二年卒,由子燕郑侯即位。《史记》等现存史料中未有其事迹的记载。

1.4.3.15 燕郑侯姬郑(不详-729、764-729、在位)

燕郑,姬姓燕氏,燕哀侯之子。在位三十六年卒,子燕穆侯立。

1.4.3.16 燕穆侯姬尧(不详-711、728-711、在位)

燕穆侯(不详-前711年),或作缪侯。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燕郑侯之子。在位18年。前729年卒。子穆侯立。前722年,是鲁隐公元年,《左传》由此年开始记载。前711年去世,子燕宣侯立。

1.4.3.17 燕宣侯姬陵(不详-698、710-698、在位)

春秋时期燕国第十六任君主。燕穆侯之子。前706年山戎越过燕地伐齐国,双方战于齐郊。在位十三年卒,子燕桓侯立。

1.4.3.18 燕桓侯姬忍(不详-691、697-691、在位)

燕桓侯燕国第十七任君主,燕桓侯在位前697年-前691年,燕宣侯之子,即位初年受到山戎的侵逼,将国都徙到临易(今河北雄县),国力日衰,在位七年卒,子燕庄公即位。

1.4.3.19 燕庄公姬道(不详-658、691-658、在位)

燕庄公,姬姓,名不详,是燕桓侯之子。公元前691年,燕桓侯去世,燕庄公继任燕国国君之位。公元前664年,山戎前来侵犯燕国,燕庄公向齐国告急。齐国国君齐桓公率领军队援救燕国,并乘势北上攻打山戎。齐军大败山戎,追击至孤竹(今河北卢龙)而回。燕庄公为了表示感谢,亲自送齐桓公出境,不知不觉送进齐国境内。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出自己的国境,我不能对燕国无礼。”于是分开沟界将燕庄公所到的地方割送给燕国。燕庄公下令在此筑城,取名为燕留(今河北沧州一带)。齐桓公让燕庄公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朝进贡,如同周成王、周康王时代一样。公元前658年,燕庄公去世,其子燕襄公继位。

1.4.3.20 燕襄公姬古(不详-618、657-618、在位)

燕襄公,继燕庄公之位,迁燕都回蓟城(今北京),在位40年卒,燕前桓公即位。

1.4.3.21 燕前桓公姬梁(不详-602、617-602、在位)

燕前桓公,因燕国有二位桓公(一说有三位桓公),故称前桓公,继燕襄公之位,无事迹可载,在位十六年卒,燕宣公即位

1.4.3.22 燕宣公姬丁(不详-587、601-587、在位)

燕宣公,继燕前桓公之位。前589年楚大夫巫臣偕夏姬奔亡晋国,晋封为邢大夫。在位十五年卒,子燕昭公立。

1.4.3.23 燕昭公姬回(不详-574、586-574、在位)

燕昭公,名已失传,燕宣公的儿子,承袭燕宣公的政权。在位时国势由弱转强,东击东胡,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死后由儿子燕武公即位,燕国国势逐渐转强,他也成为比较有作为的燕国君主之一。

1.4.3.24 燕武公姬啬(不详-555、573-555、在位)

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三任君主,燕武公前555年,继燕昭公之位,前573年至前555年在位,共十九年,燕前文公即位。

1.4.3.25 燕前文公姬降(不详-549、554-549、在位)

燕前文公,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四任君主,继燕武公之位,因燕国有两位文公,故称燕前文公。在位时北方戎狄各部强大,燕被迫迁都至易,《水经注·卷十一·易水》称:“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九年卒,燕懿公即位。

1.4.3.26 燕懿公姬龙(不详-545、548-545、在位)

燕懿公,是中国春秋时代中期的第二十五任燕国君主,他继燕前文公之位,在位四年卒,由其子燕惠公即位。目前所知的史料中并无其事迹的记载。

1.4.3.27 燕惠公/燕简公姬款(不详-536、544-536、在位)

燕惠公,一作燕简公,姬姓,名款,是燕懿公之子。公元前545年,燕懿公去世,燕惠公继任燕国国君之位。公元前544年九月,齐国大臣高止前来投奔燕国。公元前539年,当时燕惠公有很多宠爱的人,燕惠公想要去掉大夫们而立宠臣姬宋为大夫(《史记》误作宠妃),同年冬天,燕国大夫们勾结起来共同诛杀姬宋,燕惠公害怕,于是逃亡到齐国。公元前536年十一月,燕惠公逃亡到齐国已有四年,齐国国君齐景公(一说啊齐国大臣高偃)前往晋国,请求共同攻打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晋国国君晋平公表示同意。十二月,齐景公发兵和晋国一同攻打燕国,护送燕惠公回国复位。燕惠公回到燕国便死去,燕国人立其子燕悼公为君。

1.4.3.28 燕悼公姬蛮(不详-529、535-529、在位)

燕悼公,名不详,继燕惠公返燕而继任燕国君主。在位七年卒,子燕共公立。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因宠幸嬖人为大夫攻杀而逃避齐国,公元前535年,齐国强送燕惠公返燕,燕人贿齐,故燕悼公立。

1.4.3.29 燕共公姬舍(不详-524、528-524、在位)

燕共公,继燕悼公之位,是燕国第二十八任国君。前527年晋国荀吴军讨伐鲜虞(中山)。在位五年卒,燕平公立。

1.4.3.30 燕平公/燕前简公姬夸(不详-505、523-505、在位)

燕平公,燕共公之子,是燕国第二十九任国君,继燕共公之位。此时晋公室微,六卿始强大。在位十九年卒,燕孝公立,一说燕简公立。前任:燕共公前523年—前505年继任:燕前简公

1.4.3.31 燕简公叫姬载 (不详-493、504-493、在位)

燕简公在位十二年去世,燕献公即位。晋国的赵鞅在朝歌包围范氏、中行氏。献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齐国的田常杀死齐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公元前465年),献公去世,燕孝公即位。

1.4.3.32 燕孝公/燕考公姬称(不详-455、492-455、在位)

燕孝公燕桓,一作燕考公,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至战国时代初期燕国的第三十一任国君,继燕前简公之位。

1.4.3.33 燕成公姬戴(不详-439、454-439、在位)

燕成公燕载,姬姓燕氏,战国初期燕国第三十二任君主,继燕孝公之位,在位十六年。

1.4.3.34 燕闵公姬杨(不详-415、438-415、在位)

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三任君主,燕闵公,继燕成公之位。在位二十四年卒,燕简公立,一说是燕厘公立。

1.4.3.35 燕后简公姬款(不详-373、414-373、在位)

燕载,姬姓燕氏,战国燕国第三十四任君主。燕简公,名为燕载,一说名为燕款,继燕闵公之位,一说是继燕平公之位。在位四十五年卒,燕后桓公立。

1.4.3.36 燕后桓公姬寇(不详-362、372-362、在位)

燕后桓公,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五任君主。是中国战国时代燕国的君主,因燕国共有二位桓公(一说有三位),故称后桓公,继燕简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后文公即位。

1.4.3.37 燕后文公姬乞陶(不详-333、361-333、在位)

燕后文公,亦称燕文侯,姬姓,名不详,燕后桓公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公元前362年,燕后桓公去世,燕后文公即位。公元前356年,与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公元前334年,采纳苏秦的合纵之策,和赵、韩、魏、齐、楚五国联合组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但不久合纵联盟便土崩瓦解。公元前333年,燕后文公去世,谥号文公,其子燕易王即位。

1.4.3.38 燕易王姬文远(不详-321、332-321、在位)

燕易王,姬姓,名不详,燕后文公之子,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七任国君。公元前333年,燕后文公去世,燕易王继位。公元前332年,齐宣王派兵夺取燕国十城,但通过苏秦游说,齐宣王便归还十城。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开始称王。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燕王哙继位。

1.4.3.39 燕王哙姬哙(不详-317、320-317、在位)

燕王姬哙,姬姓燕氏,蓟都(今北京房山区)人。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燕易王之子。公元前321年,燕王哙正式继位,组织四国联军攻打秦国,未能成功。重用国相子之改革,后禅位于子之,导致太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国相子之平息内乱。前314年,齐国趁机入侵,燕王哙被杀,国相子之被擒。燕昭王在赵武灵王护送下,回国继位。

1.4.3.* 相国姬子之(不详-314、316-314、在位)

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燕王哙即位后,拜为相国。执政期间,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得到燕王哙的赏识和重用。燕王哙年老不问政事,国事皆决于子之。听信鹿毛寿建议,把政权托付子之。导致太子姬平联合将军市被发动内乱,中山国趁机攻城略地。公元前314年,子之平定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和子之。

1.4.3.* 国灭时期 齐治3年(314-311)
1.4.3.40 燕昭王姬职(不详-279、311-279、在位)

姬职,姬姓燕氏,蓟(今北京市房山区)人,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国君,,燕王哙之子。早年进入韩国为质。子之之乱平定后,由赵武灵王派送回国即位位王。即位之后,招贤纳士,命令秦开大破东胡、朝鲜、真番,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使造就了燕国一时盛世。公元前279年,去世,谥号为昭,其子燕惠王即位。

1.4.3.41 燕惠王姬秋寿(不详-272、278-272、在位)

燕惠王,姬姓,名不详,燕昭王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与将军乐毅有过节。燕惠王即位后,因中齐国反间计,对乐毅有所猜忌,任用骑劫代任其职,乐毅逃亡赵国。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齐国收复全部失地。燕惠王责备乐毅逃到赵国,乐毅回致一封《报燕惠王书》。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其子燕武成王继位。

1.4.3.42 燕武成王姬荤(不详-258、271-258、在位)

燕武成王,战国时期燕国第四十一任君主。继位原因成谜,他是在燕惠王被弑后即位的,在他即位后,曾引起赵国的不满。前265年,齐国田单征伐燕国,攻占中阳。前258年,武成王去世,燕孝王即位。

1.4.3.43 燕孝王姬冥(不详-255、257-255、在位)

燕孝王,战国时期燕国第四十二任君主。这期间,秦国灭东周,迁九鼎。这时期燕国可能筑有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近人王国良推论“ 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

1.4.3.44 燕王喜姬喜(不详-222、254-222、在位)

燕喜,姬姓燕氏,燕孝王之子,战国时期燕国最后一任君主。公元前227年,秦国攻燕,兵临易水(河北易县)。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於期首级之名,图刺秦王政,图穷而匕见,事败。前226年,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燕王徙辽东,杀太子丹献秦以求和。前222年,王贲破辽东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

1.4.4 赵国(前403-前222)

嬴姓;赵氏。三晋分家之初(晋三分为韩赵魏),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但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

1.4.4.1 赵烈侯赵籍(不详–前400、前408-前400、在位)

赵烈侯,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赵献子408年,赵献子去世,赵烈侯继位,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封君、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灭智氏,权分晋国,但在法律上从晋国脱离出来,则始于赵烈侯。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因其子太子赵章年幼,故由其弟赵武公(亦称赵武侯)继位。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当时中山国的骑兵猛烈攻击赵国,赵烈侯联合魏文侯,打击中山。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与韩、魏并立为诸侯。 [9]

1.4.4.2 赵武侯(不详-前387、前400-前387、在位)

赵武侯:亦称赵武公。史书未载其名,今亦无从考证。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烈侯之弟。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前400年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前387年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

1.4.4.3 赵敬侯赵章(不详-前375、前387-前375、在位)

赵敬侯,嬴姓,赵氏,名章,是赵烈侯之子。赵烈侯在位时,将赵章立为太子。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因太子赵章年幼,于是赵国群臣拥立赵烈侯之弟、赵章叔父赵武侯(亦称赵武公)即位。公元前387年,赵武公去世,赵国群臣再度拥立赵章即位,是为赵敬侯。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堂兄弟、赵武公之子赵朝(一作赵朔)作乱,因没有获胜,于是出逃投奔魏国。魏国国君魏武侯出兵协助赵朝一同袭击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军遭赵军击败后撤兵而回。赵敬侯即位之初,以其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为实现赵国北进的战略打下基础。之后,赵敬侯通过对卫国、魏国的一系列战争积极向外扩展,进一步巩固都城邯郸的地位。赵敬侯不修德行,而喜欢尽情享乐,满足于身体安适,耳目快乐,冬天射箭打猎,夏天泛舟游玩,不分昼夜地饮酒,一连几天都不放下酒杯,不会喝酒的用竹筒对着嘴巴往里灌,进退不严肃、回答不恭敬的就在席前杀死。起居饮食像这样没有节制,处罚杀戮像这样没有标准,但是赵敬侯在位十二年,军队不曾遭到敌国挫败,土地不曾遭到四邻侵占,内部没有群臣百官闹事,外面没有邻国侵略的祸患,这些都是因为懂得赵敬侯如何任用臣子。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

1.4.4.3 赵成侯赵种(不详-前350、前375-前350、在位)

赵成侯,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条约。公元前350年,赵成侯去世。公子赵緤与太子赵语争立君位失败,逃奔韩国。于是太子赵语即位,是为赵肃侯。

1.4.4.4 赵肃侯赵语(不详-前326、前350-前326、在位)

赵肃侯赵语,嬴姓赵氏,名语。战国时期赵国第五代君主,赵成侯赵种之子,赵武灵王赵雍之父。前333年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包围魏国北部(河南内黄西),不克,被迫撤军。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筑起长城。在位二十四年卒,元前326年,赵、韩联军包围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同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赵雍。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明为吊唁,实为示威。 赵肃侯戎马一生,与诸侯几乎连年征战,在狼烟四起的战国兼并战争中,能够稳住局势,基本保全赵国的基业,可见赵肃侯绝非是简简单单的守成之君。赵肃侯在位的后期,齐、秦等大国已经认识到魏国的一蹶不振与赵国的悄然崛起。赵国已经成为列强眼中钉,这已经不是赵肃侯今生所能左右。纵观其一生,还是值得肯定,他果敢与武略为其子赵武灵王赵雍树立榜样,也为发起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适应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赢得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1.4.4.5 赵武灵王赵雍(前340-前295、前326-前299、在位)

赵雍,嬴姓赵氏。赵国第六位国君、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赵语的儿子。赵雍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赵武灵王在鼎盛的时候为了专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位给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后来想收回权力,但发生宫变被困皇宫。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从他奠定赵国强盛之后赵国君主正式称王。

1.4.4.6 赵惠文王赵何(前309-前266、前299-前266、在位)

赵惠文王,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其母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并非长子。赵武灵王的长子是公子赵章。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但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看到高大的长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公元前295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葬于赵王陵。

1.4.4.7 赵孝成王赵丹(不详-前245、前266-前245、在位)

赵孝成王赵丹,嬴姓赵氏,名丹。赵惠文王之子,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代君主。公元前265年即位,史称“赵孝成王”,在位21年。赵孝成王年幼执政,在位的第一年便联合齐国退走秦军的进犯。公元前262年,韩国献上党郡与赵国,赵王贪恋土地,于是秦军进犯长平,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五万赵军精锐部队被杀,赵国大震,史称“长平之战”。但长平之战后,赵国联合其他诸侯国,进行战略动员,打败了秦军。晚年重用廉颇,多次战胜燕国,守卫赵国北方。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赵丹去世。

1.4.4.8 赵悼襄王赵偃(不详-前236、前245-前236、在位)

赵悼襄王,嬴姓,赵氏,名偃,赵孝成王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公元前244年,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42年,燕国派剧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煖率军抵抗燕军,庞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俘获燕军二万人。公元前239年,魏国将邺地割让给赵国。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伐燕,夺取燕国貍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将王翦等趁机率军攻赵,夺取邺地九城。同年,赵悼襄王去世,太子赵迁继位,史称赵王迁(赵幽缪王)。(赵国将领廉颇担任代理相国之职,率军攻打并夺取魏国的繁阳。赵悼襄王派武襄君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因此愤怒,攻击乐乘,乐乘离职逃走,廉颇便逃奔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廉颇在大梁居住很久,但仍得不到魏国国君的信任与重用。此时,赵悼襄王由于赵国军队多次遭秦军围困,就想重新任用廉颇,廉颇也渴望再着再为赵国效力。赵悼襄王于是派使者前往大梁,观察廉颇是否还能任职干事。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那位使者,让他在赵悼襄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使者会见廉颇时,廉颇有意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去攻城陷阵。使者回到赵国后,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好。只是陪我坐着的时候,不一会就去拉了三次屎。”赵悼襄王由此认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便不再召他回国。)

1.4.4.9 赵幽缪王赵迁(不详-不详、前236-前228、在位)

赵王迁(亦称赵幽缪王,嬴姓,赵氏,名迁。战国时期赵国最后一位国君,赵悼襄王之子,母为赵悼倡后。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元前229年,秦国大举兴兵攻打赵国,王翦统率驻扎在上郡的军队攻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驻军一同进攻赵国。李牧和将军司马尚率军顽强抵抗秦军。于是,秦国派人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迁面前诋毁李牧和司马尚,说他们企图兴兵反叛赵国。赵王迁因此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取代他们。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迁派人暗地里趁李牧没有防备将他抓住杀害,并撤免司马尚的官职。公元前228年,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颜聚逃走,秦军于是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秦国国君秦王政将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谥号幽缪。

1.4.4.10 赵代王嘉赵嘉(前239-前221、前228-前222年、在位)

赵代王,秦破邯郸后,赵公子嘉等数百人,逃往代郡,自立代王。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最后阶段(代国时期)的君主,原为赵国太子,赵幽缪王之兄,后被父亲悼襄王废掉太子位,改立异母弟赵迁(幽缪王)为太子。

1.4.5 魏国(前403-前225)

姬姓;魏(毕)氏。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1.4.5.1 魏文侯魏斯 (前472―前396、前445―前396、在位)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1.4.5.2 魏武侯魏击(不详-前370、前395-前370、在位)

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1.4.5.3 魏昭王魏遫(不详─前277、前295-前277年、在位)

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孙。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直取齐国七十余城。魏昭王的小儿子,公子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也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养士出名。公元前296年),魏哀王去世,魏昭王继位。公元前295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境内)。公元前294年,魏国与秦国再次开战,魏国作战失利。公元前293年,魏国帮助韩国攻打秦国,秦国将领白起率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打败魏国二十四万大军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伊阙之战”。公元前290年,魏国开始向秦国割地求和,将魏国河东的四百里土地全部割让给秦国。当时有个名叫芒卯的人,会耍一些小手段,用一些诡计,因此受到魏昭王的重用。公元前289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公元前287年,秦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新垣、曲阳(今河北保定西南)。公元前286年,齐国灭亡宋国,宋国国君宋王偃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温县)。公元前284年,魏国联合秦、赵、韩、燕五国一起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齐军,齐国国君齐湣王出外逃亡。燕-队单独进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同年,魏昭王与秦昭襄王在西周相会。公元前283年,秦国夺取魏国的安城,秦军到达魏都大梁后离开。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继位,是为魏安釐王。

1.4.5.4 魏襄王(不详-前296、前318-前296、在位)

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攻取魏国的曲沃,并在案门赶跑犀首(公孙衍)。公元前313年,秦派人来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公元前312年,魏军进攻齐国。与秦国一起征讨燕国。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攻下两座城。卫国国君非常忧虑。公元前310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张仪、魏章相魏。公元前308年,魏襄王与秦武王赢荡在应城相会。公元前307年,魏太子到秦国朝拜。秦国来进攻魏国的皮氏,没有攻克就撤兵了。公元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王后送回魏国。公元前303年,秦军攻下魏国城池。公元前302年,魏襄王与秦王在临晋相会。秦国把城池还给魏国。公元前301年,魏国与秦国联合攻打楚国。公元前296年,秦国归还魏国地,与魏讲和。同年,魏襄王去世,太子遬即位,是为魏昭王。

1.4.5.5 魏惠王魏罃(前400-前319、前369-千319、在位)

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名将庞涓死后,魏-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前319年卒,享年长达82岁。

1.4.5.6 魏景湣王魏增(不详-前228、前242-前228、在位)

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釐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

1.4.5.7 魏安釐王魏圉(不详-前243、前276-前243、在位)

姬姓,魏氏,名圉,魏昭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六任国君, 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为牵制孟尝君田文,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今河南宁陵)。前273年,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芒卯战败而逃,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请求魏国救援,魏安釐王惧怕秦国,不敢进军。魏无忌请求如姬从魏安釐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晋鄙见了兵符,表示怀疑,随行的朱亥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以精兵八万开赴前线,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与魏无忌同年病死。

1.4.5.8 魏假魏王假(不详-不详、前227-前225、在位)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东周魏国第八代国君(末代国王)。前227—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魏王假元年(前227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赵政,被秦王政发觉。魏王假二年(前226年),新郑有人反叛秦国,遭到镇压。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第三月,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凡八传,历九君,立国179年。秦灭魏,设其为郡县。

1.4.6 韩国(前403-前230)

姬姓 ;韩氏。韩国先祖为晋公族。在晋悼公复霸时,韩氏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国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公元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1.4.6.1 韩康子(不详-前425、不详-前425、诸侯)

韩虎。韩康子之时,韩氏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公元前455年,知瑶代表晋君向韩氏索取土地,韩康子献一万户之邑给晋君。知瑶又向魏氏索要土地,魏氏也将万户之邑献出。知瑶又索地于赵,指名要蔡和臬狼两城。赵襄子没有答应,知瑶大怒,胁迫韩、魏与之一起征伐赵。这就是著名的晋阳之战。知瑶率三家军队围困晋阳三年,并引汾河水灌晋阳城。赵氏危在旦夕,韩、魏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遂与赵联合反攻知氏,大败知氏军队,将知瑶杀掉,知氏之地为赵、韩、魏瓜分。三家灭知氏以后,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韩氏领地更大了,实力已相当于一方诸侯。 韩康子去世后,其子韩武子继位。

1.4.6.2 韩武子(不详-前409、前424-前409、在位)

韩启章。韩武子时期,韩国领地继续扩大,公元前423年,韩氏攻打郑国,杀死郑幽公,可见韩氏之强大。当时的晋国正卿是魏文侯,韩、赵、魏是联合对外作战,内部团结。史书记载:赵氏曾向魏文侯借兵要攻打韩氏,魏文侯没有借给;韩氏曾向魏文侯借兵要攻打赵氏,魏文侯也没有借给。魏文侯说韩、赵、魏是兄弟,两家知道魏文侯没有借兵给对方之后,非常感动,所以三晋能够团结。韩武子在位十六年,死后,其子韩景侯即位。

1.4.6.3 韩景侯(不详-前400、前408-前400、在位),

韩虔。韩景侯即位后,继续扩张,公元前408年攻打郑国,夺取雍丘(今河南杞县)。之后,韩景侯将韩都由平阳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407年,韩军在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遭郑军击败。公元前404年,韩、赵、魏联合伐齐,一直打入齐国长城之内。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一同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为侯爵。公元前400年,韩、赵、魏联合攻打楚国,攻至桑丘,郑国乘机包围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这表明韩国东扩与郑国发生了激烈冲突。同年,韩景侯去世,其子韩烈侯继位。

1.4.6.4 韩烈侯(不详-前387、前399前387、在位)

韩取。韩烈侯即位后,其叔父韩傀(字侠累)任相,另一位大臣严遂(字仲子)也很受重用。有一次,严遂在朝堂上指责韩傀为政之过失,韩傀怒而大骂严遂,严遂拔剑追赶韩傀,卫士们救下韩傀。事后,严遂逃亡至齐国,为了报仇,他找了一位刺客——聂政。公元前397年,侠累被聂政刺杀。韩烈侯在位时,韩国继续团结魏、赵。公元前393年至公元前389年,三晋集团与齐、楚、秦、郑集团之间进行了大战。前393年,楚“伐韩,取负黍(山东郓城西北)。”楚国对韩国的进攻拉开了三晋对楚的战争,公元前391年三晋打败楚国于大梁、榆关,大梁和榆关被魏国占领。楚国抵挡不住三晋的进攻,向齐国和秦国求助,齐秦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向三晋开战。公元前391年,秦伐韩宜阳,取六邑;公元前390年,齐伐取魏襄陵(河南睢县)。前389年,齐国首先被三晋打败,《史记》记载:齐与晋卫会浊泽。同年,东方战场取胜的三晋集中兵力对付秦国,双方大战于阴晋。秦五十万大军战败,此后近三十年,秦国不敢东出。公元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其子韩文侯继位。

1.4.6.5 韩文侯(不详-前377、前386-前377、在位)

韩猷。韩文侯时,韩国继续扩张,公元前385年,韩国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同年,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俘虏宋国国君。前380年,三晋进攻齐国,打到桑丘(山东济南)。韩文侯时,三晋同盟关系开始破裂,时有战争。前377年,韩文侯去世,其子韩哀侯即位。

1.4.6.6 韩哀侯(不详-前371、前377-前371、在位)

史书没有记载其名。前375年,韩国灭了郑国,将都城从阳翟(今河南禹县)迁至新郑。同年,三晋彻底灭了晋国,将晋君最后两城也瓜分,并将之迁至屯留,这件事也让三晋同盟关系进一步破裂。公元前371年,韩国大臣韩严(又作韩山坚)发动叛乱,杀了韩哀侯,之后韩哀侯的儿子韩若山继承君位,是为韩懿侯。

1.4.6.7 韩懿侯(不详-前358、前370年-前358、在位)

韩若山。前369年,魏国发生内乱,魏武侯死后,其子魏罃(魏惠王)继位。但公子缓(魏缓)的封地也很大,勾结韩、赵进攻魏国,要夺取君位。韩懿侯联合赵国伐魏。二国军队进攻魏国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举攻克,继而包围了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强大一时的魏国有可能被灭掉,对如何处理魏国,韩、赵意见不合,韩懿侯乘夜率军队离去,安邑之围遂解。这件事让三晋同盟完全破裂。之后,魏惠王报复,公元前369年,魏军打败韩于马陵、打败赵于怀。前366年,韩懿侯与魏惠王会于宅阳,求得魏的谅解。前362年,魏打败韩于浍。公元前362年,秦军在西山打败韩军。公元前361年,宋国攻占韩国的黄池,魏国攻占韩国的朱邑。公元前358年,韩懿侯在位十二年而卒,子昭侯立。

1.4.6.8 韩昭侯(不详-前333、前358-前333、在位)

韩武。韩昭侯时,韩国国势最强。公元前357年,韩昭侯派兵攻打东周,占领东周的陵观、邢丘。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公元前355年开始,霸主魏国与宋、赵、齐、秦、楚等国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战,韩国是魏国的盟友,魏虽于公元前353年败于桂陵之战,但公元前352年,魏国击败四面进犯之敌,迫使各国求和。公元前352年,韩昭侯前往秦国与秦孝公会见。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魏国发动了对韩国的大规模进攻,韩国向齐国求救,同年,魏国被齐国败于马陵。之后,魏国霸业衰落。魏国衰落之后,秦国东出之路大开,公元前339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宜阳,不久又为韩国夺回,韩国成为抗秦东出的主要力量。公元前334年,韩昭侯筑高门以显示自己的功绩,此工程劳民伤财,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公元前333年,高门未成而韩昭侯去世,其子韩宣惠王继位。

1.4.6.9 韩宣惠王(不详-前312、前332-前312、在位)

韩康。前325年,秦国君主嬴驷公然称王,魏惠王与韩侯在巫沙会面,并互尊为王。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韩君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公元前326年,赵国联合韩国,又向魏国发起攻击,包围魏的襄陵。战争持续到次年,以魏军战胜赵韩两国联军,活捉将领韩举告终。公元前319年,秦国军队攻击韩国,攻取了鄢。公元前318年,韩、魏、赵、楚、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失败。秦国发起反攻,发动修鱼之战,在浊泽活捉了韩国将领申差,韩、赵、魏联军被斩首八万。之后,韩派太子仓质于秦求和,韩国依附于秦国。前312年,韩国同秦国一起攻楚,打败了楚将屈丐所率之楚军,秦军在丹阳斩杀了八万楚军。同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是为襄王。

1.4.6.10 韩襄王(不详-前296、前311-前296、在位),

韩仓。秦使甘茂攻韩宜阳。宜阳之战打得非常惨烈,韩国显示了其作为战国七雄的实力,甘茂率五万精兵攻宜阳五个月,未能奏效,损兵折将,士气低落。甘茂做为楚国人客居秦国为相,在内受樗里疾、公孙郝攻击,还被传言与韩相公仲倗关系不错,只能背水一战。最后甘茂散尽家财,全部赏给士兵,重赏之下,终于攻下宜阳,韩军被斩首六万。同年,秦武王卒。韩国派太子婴去秦国求和。公元前302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韩国再次与秦结盟。同年,韩军与秦伐楚,同时齐国也在进攻楚国,齐军在垂沙击败楚将唐眛所率之楚军,楚国自此衰落。公元前300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韩咎取胜成为太子。

1.4.6.11 韩釐王(不详-前273、前295-前273、在位)

韩咎。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韩国一国抵挡不住秦国进攻,于是向魏国请求救援。魏昭王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并没有作壁上观,命大将公孙喜(又名犀武)率十万大军参战。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公元前293年,秦军与韩、魏联军对峙于伊阙(今洛阳南),由于韩军主将暴鸢与魏军主将犀武不团结,都希望对方能先出战。白起率十万秦军各个击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史称伊阙之战。韩魏在这一战后,真正衰落,秦国东出之门彻底洞开,白起一战成名。公元前291年,秦国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宛地。公元前290年,韩将武遂一带二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公元前286年,秦军在夏山打败韩军。公元前273年,赵国、魏国十二万大军进攻韩国的华阳,华阳位于韩国都城新郑附近,如果华阳丢失,韩国将灭国。韩国向秦国告急,秦相魏冉派白起救援韩国,秦十万大军日行百里,八天后,秦国援兵赶到,在华阳城下打败赵、魏两国军队,斩首十二万。同年,韩釐王去世,其子韩桓惠王即位。

1.4.6.12 韩桓惠王(不详-前239、前272-前239、在位)

韩然。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长平之战开始。公元前260年,赵括取代廉颇为将,白起代王龁为将,赵军战败,四十多万人被坑杀。前239年韩桓惠王去世,子韩安立。

1.4.6.13 韩废王(不详-不详、前238-前230年、在位)

韩安。韩王安即位时,韩国大部分土地已丧失,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秦国的主要兵力在进攻赵国,公元前234年,秦将樊於期攻占赵国的平阳、武城,赵军被斩首十万人,赵将扈辄战死。公元前233年,秦军在樊於期率领下继续攻赵,从上党直袭赤丽、宜安,造成了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包围。赵王迁从北方调回了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李牧率军与秦军大战,秦军战败,几乎全军覆灭,樊於期率少数护卫突出重围。樊於期不敢回秦,逃往燕国。韩王安见秦国战败,外交上与赵国结盟,韩、赵联合抗秦。秦国一时打不过李牧,于是对韩开战。韩国抵挡不住秦国进攻,公元前231年,韩王安献出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几无抵抗,韩将申犰全力凑集了五万军队抗秦,但无济于事,很快秦军攻破韩都,俘虏韩王安,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国灭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起兵反秦,后被平定,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

1.4.7 秦国(前770-前207)

嬴姓 ;赵(秦)氏。秦国之初,土地贫瘠,国力并不强盛,中原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图强,国势稍盛,称霸西戎。而后,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屡为晋国所败。至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1.4.7.1 秦非子(不详-前858、前900-前858、在位)

秦非子,嬴姓,秦氏,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西周犬丘人。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

1.4.7.2 秦侯(不详-前847、前858-前847、在位)

嬴姓,秦氏,秦国第二任君主。秦侯,嬴姓,名已佚。仅记载他在位十年,现存各类史书均无记载关于他的其它事迹,也无法考证其本名。只知道他是秦国第一位国君非子之子,其子为公伯。

1.4.7.3 秦公伯(不详-前845、前847-前845、在位)

公伯,赢姓、秦氏,名已佚,西周时期秦国第三任君主。史书上很少关于公伯的记载,仅记载他是非子之孙,秦侯之子,其子为秦仲

1.4.7.4 秦仲前(不详-前822、845年-822年、在位)

秦仲,嬴姓,名不详,是秦公伯之子。秦仲的父亲秦公伯去世,秦仲继任国君之位 ,成为秦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842年,由于周厉王姬胡残暴无道,实行暴政、苛政,致使百姓、诸侯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此时西戎(泛指西方部落)趁机入侵周王朝,进行抢夺掳掠,竟然进入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杀害秦仲高祖父大骆的族人。公元前827年,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姬静正式即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并派秦仲率军攻打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生有五个儿子,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继位。秦庄公即位后,击败西戎,得到犬丘之地,世为西垂大夫。 秦仲在位时期,秦国得到车马、礼乐和服侍的臣子,从此使秦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1.4.7.5 秦庄公(前856-前778年、前822-前778年、在位)

秦庄公,嬴姓,名其。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秦庄公是秦仲的长子,西周时期秦国国君,前778年在位。公元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其太子即位。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见秦庄公兄弟五人,派给他们七千士兵,让他们率领前往讨伐西戎,秦庄公一战击败西戎。周宣王于是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秦庄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率军攻打西戎,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秦襄公。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秦襄公继任国君。

1.4.7.6 秦襄公赵开(不详-前766、前778-前766年、在位)

秦襄公赵开,嬴姓赵氏,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陲(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其子秦文公继位。

1.4.7.7 秦文公赵德(不详-前716、前766-前716、在位

秦文公赵德,嬴姓赵氏,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1.4.7.8 秦静/靖公(不详―前718年、未即位)

秦靖公,又称秦静公,族谱载其名静。春秋时期秦国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继位便去世。

1.4.7.9 秦宁公赵立(前724-前704、前716-前704、在位)

秦宪公赵立,《史记·秦本纪》误作秦宁公,嬴姓赵氏 ,秦文公之孙,秦静公(一作秦竫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宪公因其父秦静公早逝,故被其祖父秦文公立为继承人。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居于西新邑,后迁居平阳。公元前713年,派兵夺取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公元前708年,俘虏芮国国君芮伯万。公元前704年,派兵消灭西戎小国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大麓(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

1.4.7.10 秦出子(前708-前698、前704-前698、在位)

秦出子,嬴姓,名曼。秦宪公(《史记》中称秦宁公)的幼子,五岁即任秦国国君,在位六年。公元前698年,大庶长三父等串通贼人谋杀秦君出子,葬于西山墓区(今宝鸡市北陵原),复立旧太子赵说(即秦武公)。秦武公是秦出子的大哥,秦武公讨三父等杀秦出子之罪,夷(灭)其(三父)全族。

1.4.7.11 秦武公赵说(不详-前678、前697-前678、在位)

秦武公赵说,嬴姓赵说,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兄长,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1.4.7.12 秦德公(前710-前676、前678-前676、在位)

秦德公,中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他是秦宪公的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阳,长子秦宣公继位。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赵说、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

1.4.7.13 秦宣公(不详-前664、前676-前664、在位)

秦宣公,嬴姓,名恬。秦德公长子,秦成公和秦穆公的长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在任时、秦国的发展和另一个高速发展的诸侯国发生了撞车。这个诸侯国就是晋国。晋献公自恃实力强大数次入侵秦国,秦国国人忍无可忍。大臣多次劝谏秦宣公发令抵抗晋国。秦宣公见时机已到,公元前672年秦宣公修筑密畤、祭祀青帝后,终于向晋国开战。

1.4.7.14 秦成公(不详-前660、前664-前660、在位)

秦成公,中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姓,名载。秦德公次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成公赵载是秦宣公的弟弟,秦穆公的哥哥。秦宣公去世后,由其接任国君。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成公元年,梁、芮两国国君来朝见;秦成公有子七人,皆未立,他去世后,由其弟赵任好继位(即秦穆公)。

1.4.7.15 秦穆公 嬴任好 (不详-前621、前660-前621、在位)

秦穆公,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第9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帮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实现了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占据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一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公元前621年秦穆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1.4.7.16 秦康公赢英 (不详-前609、前621-前609、在位)

秦康公,嬴姓,名罃。秦穆公之子,母亲夫人穆姬是晋献公之女、晋文公的姐姐。秦穆公在位时,立公子罃为太子。公元前636年,太子罃奉父亲秦穆公之命,护送舅父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回国即位,来到渭阳时,康公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公元前621年去世,太子罃即位,是为秦康公。公元前620年,晋国卿士赵盾主张废黜太子夷皋,立晋襄公庶弟公子雍为君,派人到秦国迎回公子雍,于是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回晋国。但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的压力下,赵盾变卦改立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秦国的护送军队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遭到晋军的拦截和伏击,秦军大败,先蔑和士会被迫逃亡秦国,史称“令狐之役”。公元前619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武城,以报令狐之役。公元前617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秦国的少梁。公元前615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羁马(今山西永济南)。晋国出兵救援,两军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战,秦军大败晋军。晋国人担心士会在秦国会对晋国造成祸患,便派魏寿馀诈称叛晋降秦,用蒙骗手段让士会回到晋国。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太子稻即位。

1.4.7.17 秦共公嬴和 (不详-前605、前609-前605、在位)

秦共公,嬴姓,名稻,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就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公元前608年,晋国赵穿进攻秦国的盟国崇国。前607年秦共公赵稻为报复晋国入侵其盟国崇国,派兵包围晋国的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同年夏天,晋成公派赵穿率军救援。元前605年,秦共公去世,其子秦桓公继位。

1.4.7.18 秦桓公赢荣 (不详577、前605-前577、在位)

秦桓公,嬴姓,名荣。秦共公之子,秦景公之父。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桓公在位时在麻隧之战中败于诸侯联军。公元前581年,与晋厉公沿黄河结盟,后秦国违背盟约,与翟族合谋攻伐晋国。公元前579年,晋国派遣大夫魏相赴秦国宣告绝交,即率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诸侯国讨伐秦国,秦军战败逃跑,诸侯联军追击至泾阳,而后还师。秦桓公继位二十七年后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

1.4.7.19 秦景公 嬴石 (不详-前537、前577-前537、在位)

秦景公,嬴姓,原名石。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为报栎之战战败之仇,前559年,晋悼公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郳国攻打秦国,诸侯联军到达泾河后却不肯渡河,叔向会见叔孙豹后,鲁国、莒国先率军渡河。

1.4.7.20 秦哀公 (不详-前501、前537-前501、在位)

秦哀公,嬴姓,名籍。秦景公嬴石之子,楚平王正妻孟嬴之父,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千里迢迢来到秦国求救,尽管从亲缘关系上秦哀公是落难的楚昭王的外公,但秦哀公不理。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于是为之赋《无衣》,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楚昭王得以复国。

1.4.7.21 秦夷公(不详-不详、不详-不详、未在位) 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夷公,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继承人,但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也就是说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1.4.7.22 秦惠公 (不详-前492、前501-前492、在位)

秦惠公,嬴姓,名宁,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又称秦前惠公。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继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让孙子(秦夷公之子)赵宁直接继位,是为秦惠公。前492年9月27日,秦惠公立十年卒,子秦悼公立。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行鲁相事);惠公五年,晋国赵氏与智氏联合灭中行、范氏。

1.4.7.23 秦悼公 (不详-前477、前492-前477、在位)

秦悼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墓西。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筑城。

1.4.7.24 秦厉共公赢剌 (不详-前443、前476-前443、在位)

秦厉共公,嬴姓,名剌。秦悼公子,称秦伯剌。《史记·秦本纪》作秦剌共公,《史记正义》作秦利共公。战国初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43年,出现日食,白天光线昏暗,能看到星星。同年,厉共公去世,葬于人里。秦厉共公有子二人:秦躁公和秦怀公,长子秦躁公继位。

1.4.7.25 秦躁公 (不详、前429、前443-前429、在位)

秦躁公,又称秦趮公,嬴姓,名欣。秦厉共公之子。厉共公薨,躁公即位。430年,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卒,其弟公子封从晋国归来继位,是为秦怀公。

1.4.7.26 秦怀公嬴封 (不详-前425、前429-前425、在位)

秦怀公,嬴姓,名封。秦厉共公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秦怀公。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公元前425年,秦庶长鼌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太子昭子早卒,次年大臣立秦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1.4.7.27 秦灵公嬴肃 (前425年-前415年)

秦灵公,嬴姓,名肃,秦怀公嬴封之孙、秦昭太子嬴昭之子,秦献公嬴师隰之父。秦厉共公嬴刺死后,其子嬴欣、嬴封先后继位,是为秦躁公、秦怀公。期间秦国衰败、大臣擅权。公元前425年,庶长鼂联合大臣围攻秦怀公,怀公嬴封自杀。由于太子秦昭子嬴昭早死,大臣们迎立秦昭子赵昭之子嬴肃继位,是为秦国第二十五代君主,史称秦灵公。公元前424年,秦灵公嬴肃之子嬴师隰(秦献公)出生。 公元前419年,晋国魏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筑城,秦国派兵进攻,两军在少梁交战两年。公元前417年,魏军击败秦军,再次在少梁筑城。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军西进。公元前415年,派兵修补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在籍姑(今陕西省韩城市北)筑城。 秦灵公去世,葬于丘里秦悼公陵墓以西。秦灵公去世后,秦国国内重臣拥立在晋国的秦怀公嬴封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之叔公子悼子回国继位,是为秦简公。公子连(秦献公)被迫流亡至魏国。

1.4.7.28 秦简公嬴悼 (前428-前400、前415-前400、在位)

秦简公嬴悼子,嬴姓,名“悼子”。一般认为他是: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的叔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儿子继位,史称“秦惠公”。

1.4.7.29 秦惠公 (不详-前387、前400-前387、在位)

秦惠公,嬴姓,名宁,秦夷公之子。秦夷公是秦哀公的太子,未继位即已病故,故秦哀公让孙子(秦夷公之子)赵宁直接继位,是为秦惠公。前492年9月27日,秦惠公立十年卒,子秦悼公立。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鲁国担任要职(行鲁相事);惠公五年,晋国赵氏与智氏联合灭中行、范氏。

1.4.7.30 秦出公 (前389/388-前385年、前387-前385、在位)

秦出公,又称秦少主,嬴姓,名昌,秦惠公嬴仁之子。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继位。秦出公继位时年幼,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小主夫人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悦纷纷隐居,百姓忧郁埋怨议论纷纷,流亡在魏国的秦献公嬴师隰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秦小主夫人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秦小主夫人自杀(一说被杀),秦出公被杀,母子尸体被丢进深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出公自杀,葬于雍,然秦出公不过三、四岁,于理不合)。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秦出公死后,秦献公嬴师隰正式继位。

1.4.7.31 秦献公嬴师隰 (前424-前362、前385-前362、在位)

秦献公,嬴姓,名师隰,一名连。《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吕氏春秋》记载其名连。秦灵公嬴肃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献公嬴师隰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秦献公嬴师隰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嬴渠梁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1.4.7.32 秦孝公嬴渠梁 (前381-前338、前362年-前338、在位)

秦孝公嬴渠梁,嬴姓赵氏(一说秦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4.7.33 秦惠文王嬴驷(前356-前311、前338-前311、在位)

嬴姓,秦氏或赵氏,名驷,栎阳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之子。十九岁即位,是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惠文,葬于公陵。

1.4.7.34 秦武王嬴荡(前329-前307、前310-前307、在位)

嬴姓,赵氏,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 。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谥号为烈(悼)。

1.4.7.35 秦昭襄王嬴稷(前325-前251、前306-前251、在位)

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则,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葬于秦东陵 。

1.4.7.36 秦孝文王嬴柱(前302-前250、前250(3天)、在位)

嬴姓,秦氏,名柱,又名式。亦称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行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秦昭襄王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去世了,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他去世后,太子嬴子楚继位。

1.4.7.37 秦庄襄王嬴楚(前281-前247、前250-前247、在位)

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或秦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1.5 其他大国家

发表回复